清军将黄伯端拿下,伪王多铎亲自审问,问黄道:“你认为弘光帝何种人物,想为他一死?”
黄伯端扬声郎言:“我皇帝圣明!”
多铎略惊,复问:“你朝马士英,又怎样呢?”
黄伯端哈哈一笑:“阁臣马士英,忠臣也!”
多铎又可气又可笑,再问:“马士英乃大奸臣,何得为忠?”
黄伯端正色道:“马士英不降,拥送太后入浙江,当然是忠臣!”
言毕指着已经剃发易服的勋贵赵之龙等人道:“这些人才是不忠不孝之人!”
黄伯端所言,道理明白。
谁降清,谁奸臣;
谁抗清,谁忠臣。
然而公公前世,抗清殉国的马士英成了大奸臣,常在各种文学作品跑大反派的龙套,这是为何呢?
答案便是读书人定忠奸。
又如眼面前这个才三十岁的户部福建司主事杨嗣昌,不但是大忠臣,更是明末难得的统帅之才,其才能远比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洪承畴强百倍,可为何最后却也落了个奸臣的盖棺评价呢。
故而魏公公又于黄尊素道:“看待一人是忠还是奸,万不能只看文字,而要看结果。”
看人,就得看结果!
马士英殉国,就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