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房在胶州与李公明争暗斗,又让程从杰当了即墨知县。程从杰一到任,就肆意刮取民脂民膏,要不是我爹带着本地乡绅与之相抗,即墨早已是民不聊生、流民四起了,哪能像现在这样还有余力吸纳流民呢?”
听着陈一成不断爆着猛料,东海三人组都大张着嘴,心里赶紧记下来,等回去报告给管委会。
他们现在乘坐的,是一艘今年才下水的中型福船,旁边还有另一艘同样型号的船,正在和他们并驾齐驱。
此次去南宋,陈一成有一项重要使命,就是给东海商社买一条新船。明州造船业发达,随时有现成或者接近完工的船只出售,陈一成带着东海三人组去船厂转了一圈,很快相中了一艘四百料的福船。
这艘船长约二十米,杉木制造,两头高,前后三根桅杆,其中中间那根是主桅,高度达到了十五米,前面那根艏桅只有十米,向前斜插着,最后那根艉桅则相当小,只是配合尾舵转向用的,属于典型福船形制,只要两千贯。陈一成看着有点眼热,想想自家原来那条船也有点旧了,干脆卖掉换新的吧,于是跟船厂一次订了两艘,还打了个九五折,划算极了。
东海三人在明州人生地不熟,在陈一成的帮忙下才把带来的几样宝物出手,只卖了两千四百多贯,又根据陈一成的建议,买了些南洋香料和檀木带回去,总共也没多少。剩下的货舱全堆着陈家的货物,算下来陈一成送了这条船,不但没赔还赚了不少。
当然陈家出的力也是最多的,主要是人力。光凭东海三人肯定是没法把船开回去的,他们在陈一成的指点下,去明州“人才市场”上雇佣了五个船工,这些人都只认钱不认雇主,只要给够薪水,别说去北地,就是去日本高丽都没问题。有了这五个船工,陈一成又把他那条船交给他家人操控,自己带了三个自家船工过来帮忙,才顺利把船开起来。
这时候中式帆船易操控的优点就体现出来了,个位数的船工就能成功操控一艘船,要是换了同级别的西式软帆船肯定是做不到的。
两艘船乘着南风一路前行,经过海州的时候,这里相比去年又大变样了,不少因战事而流离失所的流民聚集在此,陆平和许嵩涛挑了十二个懂操船的和会点手艺的,让他们洗干净上船一起走。
之后顺利到达了胶州,陈一成指挥船队在大沽河东岸的码头上停下来,码头上的税吏看到陈家的旗号,笑盈盈地迎过来。陈一成也很上道,就算是熟人也照样塞红包,然后让人把早已准备好的货物交给税吏带走。胶州这边入关也是收的实物税,而且并没有像南宋那样还要装模作样“和买”一下,税吏大部分还算好说话,抽税比例并不高。
这时候东海人才知道胶州码头居然也是分势力的,西岸码头由姜思明家经营,东岸码头由李应家经营。按理说这种多头管理会造成管理混乱,但实际上两家相互竞争,不断降低入口关税,却在事实上促进了胶州海贸的发展。要知道,当年李应之父李福垄断经营胶西县的时候,可是对入口货物征收高达50的实物税呢,现在却降到了10的水平,可以说非常优惠了,像陈家这样跟李应关系深厚的,更是象征性交一点就行了。
帮陈家卸完货物之后,归心似箭的东海三人组直接拔锚启航,绕过青岛区域向东海驶去。
路上,他们“恰巧”遇到了正在周围巡逻兼打渔的海军组训一号。
实际上并非恰巧,海洋部估摸着他们就快回来了,这段时间里一直派遣训一号在必经之路上等待着。到了今天,果然见到了一艘新船驶来,用望远镜仔细一看,桅杆顶上挂着的正是熟悉的辣椒土豆旗——能在船上挂出这种独特旗帜的,也只有去年南下的陆平他们了。
在日常训练的同时,训一号也做好了迎接的准备,现在确认故人归来,当即在虎蹲炮里塞了一小点火药和一堆废布条,放了一发礼炮。
伴随着硝烟和巨响,布条漫天飞舞起来,倒真是有了点隆重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