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对于海洋部的主要任务——贸易来说,这么高的速度其实没什么卵用。反正都要等上几个月风期,早到个一两天没什么区别。所以真到出海的时候,还不如尽量多装点货物,加深吃水,速度有个五六节就够用了。
星火级与起点号这样的四百料福船大小相仿,但起点号撑死装个七八十吨货物,而星火级装了一百吨后仍然能和满载的起点号差不多快,运输能力大大提高了。
如果不装货物,星火级极限情况下最多能塞进去一百名乘员,只是这时候居住条件和贩奴也差不多了。正常情况下额定搭载二十五名军官与水手,其中十人负责操控船只,十五人负责火炮。虽然有分工,但其实也没那么细,经过海洋部长期的素质教育,现有的水手基本都成了全能选手,既会操船又能开炮,还懂文化至少认识拼音,必要时甚至还可以去陆上比划比划,可以说全是精锐了。
为了最大化发挥这些老水手的作用,海洋部准备在这次南下季塞四十个船员进去,新老搭配,以尽快培养更多的水手。
现在新来的水手已经不能立刻“插一脚”了,必须先进行一年的实习,实习期内只能拿每月3贯的固定工资,一年过后才能分到半脚,再过两年才能分到一脚。即使这样,由于有了之前一年暴富引发的示范效应,来应募水手的人仍然络绎不绝,让海洋部选出了不少好苗子,看得隔壁安全部实在是羡慕。
第66章 李璮
1257年,十一月初七,沂州。
临沂城外的空地上,三百个壮汉身穿亮闪闪的札甲正在操练着。
随着军官的口号,他们一会儿抬起沉重的石锁,一会儿拿出大刀劈砍,虎虎生风,很是威猛的样子。
城墙上,十几个文武官员簇拥着一个穿着紫袍的中年男人正在观礼。
中年男人大约四五十岁,身材高大,一副不怒自威的样子。他就是山东地面上听到名字就会抖三抖的李璮,看起来领导做久了确实养出了些气质。
李璮看着操演,点了点头,看了旁边的一个年轻人一眼。后者立刻会意,喊人拿过一件崭新的札甲出来,双手举着恭恭敬敬交给了李璮。
“确实是上好的钢片,”李璮摸着这件札甲,一副很识货的样子,“远夫啊,这次干得不错,你家守着胶州,确实搜集到不少好东西嘛。”
年轻人受到表扬后大喜,随即谦虚道:“相公谬赞了。胶州汇聚四海货物,其中自然有些珍品,不过想要挑选出真正有用之物,也是需要眼光的,不然就只是收些银钱罢了。”说完,他又看了看旁边的姜家子弟,后者不屑地“哼”了一声。
“远夫”是年轻人的字,他全名李平安,是胶州李应之子,按辈分算是李璮的侄子。李平安这几年一直在李璮麾下效力,不过李家子弟不少,他也没什么出彩的表现,一直不怎么入李璮的眼。直到今年,胶州家里给他一次送来三百多件优质札甲,由他献给李璮,这才得到了李璮的赏识。
这些札甲品质极为优良,刀枪不入却不厚重,远超军中常见货色。李平安声称是“海外珍品”,李璮也不怀疑,但其实这批甲具却是李应家自己打造的——说出去也不会有人信,这可是三百精甲啊,上千工匠一年都不一定能赶出来,你李应何德何能有这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