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6页

铅管道解决了大部分问题,关键部位又用了一些玻璃管,非管道部分用了玻璃和陶瓷反应皿。连接部分参考了船用的捻缝工艺,用麻丝、柏油混合石灰密封,这样虽然耐久度存疑,但是可以有效防止酸性气体泄漏,算是在低技术条件下的无奈之举。

为了准备这套器材,顾妙妙组织的化工组前前后后忙了快两个月才搞定,之后又屡次失败才勉强折腾出一套能用的工艺。最终试运行的时候,工业部和后勤部派了近一个排的人过来帮忙,也真是够夸张的。

实验场地在东海堡东北方近海处,“实验室”是露天的,只搭了个棚子遮阳,周围用两面屏风稍微挡一下风。这自然是为了通风防泄漏,哦不对,是万一泄露了,可以尽可能泄得更散一点。

顾妙妙穿着连体防护服,裹了头巾,又戴了帽子,浑身上下裹得严严实实的,见这么多人围观,有些紧张,红着脸说道:“你们靠远点,别碍事啊!”

围观群众自觉退远了点,顾妙妙带着新成立的化工组的林成才、林宇几人,戴上浸过碱水的口罩和自制的皮革材质的护目镜,开始工作。

实验台的最左侧是一个粘土制作的袖珍葫芦形炉子,中间用钢板隔了上下两层。上层是焙烧室,内壁全用石墨混合黏土涂过,用于焙烧硫铁矿;下层是燃烧室,用于提供热量。林宇往上层焙烧室里加了一小点硫铁矿,然后把门紧紧关上,又在下层添了一把木炭,点燃之后,就敞着口开始加热。稍过片刻后,他又开始慢慢摇起了旁边的一个袖珍风箱,往焙烧室中送风。

围观群众们翘首以盼,但是自然什么名堂也看不出来。

在看不见的地方,在炉膛中的高温作用下,硫铁矿中的二硫化亚铁与空气中的氧反应,生成无色的二氧化硫气体。这些气体随着风箱带来的压力进入管道,经过一段螺旋区域,甩去气流中的浮尘,然后进入了填充着精选的磁铁矿粉末的加热区域。在此,气流中的二氧化硫和氧气被催化反应,生成三氧化硫,不过由于工艺并未成熟,反应不算完全。最终离开这段区域的,是三氧化硫、二氧化硫和空气的混合气体。

管道右端,是两个连续的反应皿,前边一个是双层嵌套的厚玻璃缸,后边一个是普通的陶缸。玻璃缸的结构是一个大缸装着水,还插着一支温度计,内部再放一个小玻璃缸,里面也装着一半的水。小玻璃缸上面用一个特制的罩子罩住,左侧管道末端经过这个罩子直接通入水中,让水吸收酸酐形成酸,多余的气体再通过罩子顶端的管道导入最右侧的陶缸中,那里装着石灰水,用于吸收尾气。

随着林宇摇动风箱,小缸的水中开始冒出气泡,顾妙妙连忙转身问道:“你们有人闻到刺激性气味了吗?”

众人开始抽鼻子,不过很快都摇了摇头。

林成才说道:“现在只是管道中残留的空气,等会儿再看看吧。”

于是他们开始凝神静气盯着小缸中的情况,几分钟后,“动了动了!”有人喊道。

只见小缸中开始产生白烟,大缸中的温度计读数也开始升高。

“有酸了!”顾妙妙松了口气,然后看着温度计快速上升的读数,感觉有些不妙,赶紧对林宇喊道:“熄火!风箱慢一些!”

林宇赶紧把燃烧室的门盖上,里面的木炭由于缺氧很快熄灭了,手上摇动风箱的速度也慢了下来。另一端,玻璃缸中的水温仍然在不断上升,最后小缸中甚至开始沸腾了起来,旁边的陶缸也咕嘟咕嘟冒出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