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这事也是李璮同意的,双方一个在外一个在内,正是黄金组合。
忽必烈满意地站了起来,喊道:“好好好,俺……朕知道了,平身,都平身!”
他环顾四周,看到的一个个都是他收集到的汉人重臣。论武,有张柔、史天泽、董文炳、严忠济这样的猛将,论文,有姚枢、张易、郝经、赵璧、王文统这样的智士,可谓人才济济、忠良满堂!
忽必烈心知肚明,这些汉人,才是他的根基。若是论草原上的规矩,军功他不如旭烈兀,蒙古传统他不如阿里不哥,真正支持他的蒙古人并不多。若没有汉地充沛的物资和人力资源作为后盾,他根本没有争夺草原之主的资格,只要败上几场,即使是现在支持他的塔察儿等人也会弃他而去,更别说那些有钱就是主子的色目人了。
所以他的政权,必须与汉人共建才行。
……
五月十九日,忽必烈正式建元,以当年为中统元年,当日颁布的诏书充满了强调华夏正统的意味:
“法《春秋》之正始,体大《易》之乾元。炳焕皇猷,权舆治道。可自庚申年五月十九日,建元为中统元年。”
此时忽必烈尚未将他政权定名为“大元”,但是这份诏书,已经种下了这个种子。
当月二十七日,忽必烈指责阿里不哥谋反,紧接着大赦天下以市人心。
新生的忽必烈政权,看似繁花似锦,实则内忧外患。
外患自然在于他的胞弟阿里不哥,此人纠结了大部分的传统蒙古势力,准备与他争夺汗位,极为难缠。当初成吉思汗和窝阔台两任大汗对有功之臣和子弟大分封,在蒙古高原两侧产生了两个贵族集团,也就是大兴安岭一带的东道诸王和西域的西道诸王。如今西道诸王大多支持阿里不哥,而东道诸王支持忽必烈,形成了危险的分裂局面。
更西边还有一个西征未归的旭烈兀,暂时还未表态支持哪一方,不知是对汗位没有兴趣呢,还是准备做渔翁呢?
而内忧就更严重了。蒙哥汗之前大举攻伐南宋,看似打得不错,胜利一个接一个,实际上大大透支了北地的国力。为了获取资源大肆征发民力,生产被耽误了不说,还产生了大量逃亡现象和民乱,因此今年的生产和税收情况很不乐观,不知几年才能恢复过来。更别说还有遗留的世侯问题,各地世侯越来越庞大,眼看着就尾大不掉了。
但忽必烈毕竟是一代雄主,在这样极端不利的环境下,果断在内政、军事、外交三条线上同时大刀阔斧地决策,以应对当前局面。
在内政上,他大量启用汉臣,前往各地精心治理,与民休息、恢复生产,准备战略物资,还采纳了王文统的提议,筹备发行北地版本的纸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