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是原先的东海商社名下产业,比如工业部的工坊、后勤部的商店等等。
其二,是股东主办的由贷款而生的公司,嗯,可以视为东海商社的子公司。
其三,是民间自办的私营公司。
这些商社的子公司,是从属于商社体系,还是等同于民间公司呢?我的意思是,现在我们商社部门之间的物资流动,都是无偿划拨的,但子公司也一样吗?比如说某子公司需要一批钢材,是直接领用呢,还是跟外人一样要拿钱买呢?”
这时,张正义和史若云不约而同地开口道:“拿钱买!”
第245章 新财政 二
看来现在东海商社的经济体制还真是存在不少问题。过去摊子小,问题不明显,可现在随着发展程度越来越高,问题也就越来越突显了。
经过一番讨论,最后管委们达成了共识,此后的支出项目应当分为两类:
甲类是重要但难以有直接回报的,比如教育、军事、宣传、修路架桥疏浚河道、部分新锐技术的研发等等。这些东西短期内很难盈利,而且需要长期规划,但却是商社发展所必须的,所以列入财政预算,由每年的经常性收入进行支持。
乙类是短期内可以直接盈利的,比如酒店、商店、各类工坊等等。这些东西见效快、运营更灵活,所以不列入财政预算,而是以财政部的储备基金为基础,通过储蓄所发放贷款的方式来支持。
乙类项目可以下放更多的自主权,由各部门、各工作组甚至有意向的股东自行筹划,管委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甲类项目这样的三年大计上,分工更明确,更有利于发展。
只是这么一看,往年的财政预算其实是包含了很多乙类项目的,如果要细分的话,这次的预算案就得大改了。离清明转换财年只剩一个月了,这可得抓紧了啊。
管委们叽叽喳喳的讨论声中,张正义反而出了神。
他的任期只剩下半年了,这下子总算在走之前完成了一项重要改革,也算是留下了点东西了吧。如果东海商社能有后人,他们会是如何看待这一届的呢?
……
“首席,首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