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页

郭阳暗喜。

摸着下巴说道:“那是自然。不过,我们不会主动开战,但若蒙古人挑衅,我们也必然会反击的!”

郝经一摆手:“这便不用说了,我有数的。事不宜迟,迟一天和议,便多些百姓受苦,你们安排一下,我尽快动身吧。你这便把你们的条款提出来,我好心里有数。”

郭阳心中很是激动,这可是外交上的一大突破啊,但面上还是平静无波,当即请郝经坐下,这就要把东海商社的和议条件一一述说出来。

郝经拿起茶杯喝了一口,察觉到已经凉了,于是便把门外候着的学生喊了进来:“去把新煮些茶来。对了,告知一下你师兄弟们,今晚秉灯授课,我给你们把《大学》讲完。好好听,这可能是我给你们上的最后一课了。”

第347章 郭守敬

1262年,7月17日,立秋5日,东平。

“苦来亦阿儿子??”符凯伟重复着这个奇怪的音节,舌头差点打结,“这是大食语?”

他面前,有一个跟他年龄相仿的的汉人青年,正如获至宝地拿着他带来的一台地球仪,听了这个问题,摇了摇头道:“不,是波斯话,虽与大食相邻,但并非同一语言。这个词译成汉话的话,也就是‘地球仪’,由司天台扎马鲁丁所制,不过他那台远没有您这台这般精致。”

符凯伟以手抚额,有些失望。他本来想用超出时代的天文地理知识在郭守敬面前好好装个逼,没想到效果远不如预期。他的那点存货,对于郭守敬来说并不算多新鲜的知识,就连这个仿自后世的地球仪,在现在也已经有原型了!

没错,面前这名青年,正是鼎鼎大名的郭守敬!

郭守敬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一生在水利、天文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建树。后来沟通南北的大运河的开通,他可以说居功甚伟,而更后来他所主持编撰的《授时历》,更是中国古代历法的巅峰,其精度即使在后世也是准得吓人的。

他出现在这里,并不是巧合。

在历史上,郭守敬就在今年初经中书左丞张文谦的引荐,在开平觐见了忽必烈,并提出六条极为可行的水利整治措施。忽必烈其心甚慰,觉得手下终于有个能干实事的了,当场就任命他为“提举诸路河渠事”。而郭守敬上任之后,果然不负他的期望,立刻开始做起了自己的本职工作,一路向南勘探水文,研究整理沿途河渠的方案,甚至还经过了山东战场。最终在李璮平定之后,他向忽必烈汇报了一连串的开河建议,为后来大运河的修建奠定了基础。

不过在这个时空,事情就有了些偏差。济南战事陷入了胶着,北清河又被东海军切断,所以郭守敬南下之后,只能躲在“安全”的东平,于是严忠范反正之后就被堵在城里一锅端了……

严忠范为了表忠心,回到东平城后把蒙古方面的官员全控制住了,并且把名单送到了东海军那边。其中,郭守敬的名字还特别靠前,这倒不是因为严忠范知道东海人特别看重技术人才,而是因为郭守敬和郭侃有点亲戚关系,所以相对价值要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