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日”“追云”这两艘巨舰,在去年底作为新年贺礼下水,与新年一同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纪念仪式,初期的海试无虞后,便作为实战测试的一部分,装载上了兵员、舰装、损管团队、商品,开始了向周边势力“友好访问”的旅程。
正好,哦不对,正坏,遇到了皇帝驾崩的大事,所以他们的第一站便选择乘着北风南下,来到了航海重镇庆元府,既检验航海性能,也顺便带人去临安吊唁一下,如果船真出了什么事故,也有地方修理。
于是韩松和两艘新锐战舰就这样出现在了望海镇港口上。
第386章 烈焰级
1263年,2月4日,惊蛰15日,追云号。
“哇,好大!”
发出这声惊叹的是刚刚登上追云号的林大力。他眼前的露天甲板一片平直,几乎有一整条街长,两侧零零散散布置着火炮,水手们围在舷边,自豪地看着码头上的人群。
“呃……确实大啊,但其实也算好嘛。”这是见多识广的魏万程。
其实他说的对。烈焰级虽然几乎有两个早期的星火级长,但是五六百吨级的船其实南宋早就能造出来了,比这更大的都有。之所以她在外面看着大,是因为前伸的首斜桅和高耸入云的主桅大大加强了视觉效果,看上去奇大无比。但是单看船体的话,并不比明州港口常见的巨型海船更大。甚至因为强化操纵性能的设计,没有高耸的艏艉楼,所以比同吨位的船其实还要小一点。
具体来说,烈焰级船身长40米,水线长36米;最宽处就在水线处,宽9米;吃水28-40米。一般来说,吃水过浅会导致姿态不稳,吃水过深会导致阻力过大,战时状态会把水线控制在35米左右,以取得稳定性和航速的平衡,此时排水量约500吨。而最大货运状态下,吃水达到38米,航速自然会牺牲一些,但总排水量可达600吨,运输量惊人;此时还留了02米的冗余,但除非是安全的短途运输,否则不建议使用。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他们两人到处张望着看热闹的时候,李涛已经嗅着味道跳到了船舱中,先一路下到了底舱,又一点一点摸了上来。去年战争打完之后,他就被紧急调回了江南坐镇,没来得及参与烈焰级最后的建造过程,现在当然要好好看看啊!
烈焰级的船舱内部,从下到上由内部甲板隔成了三段贯通的舱室:底舱、客货舱和炮舱,用前后两道楼梯和中央的一个直通式天井联通。
最下层是底舱( 第0甲板),从底龙骨算起约高24米。如果没有装货物的话,站在底舱之中,可以看到两侧的船肋如同翅膀一样从底下向两侧环抱开来,一根接一根密集而有韵律地向前后延伸出去,构成了船体的骨架。正常情况下,底舱底部铺了一层压舱石,将最底下那段不规则的三角形区域铺满,形成了一个相对平整的地面。
在压舱石之上,还铺了一层有承载作用的格栅,以防进水后直接沾湿货物。为了防水,底舱里面还有传统的水密隔舱设计,不过这个隔舱板没有承力作用,真的只是隔水的薄板了,而且这些板子也是可拆卸的。一旦真的进水,舱内装备了螺旋式抽水机,可以将水从压载舱直接抽到露天甲板再排出去。
其余舱室,水密舱与其说是取消,不如说是进化了。船舱内部各处舱壁、柱、梁、甲板上都有规律地设置了标准化的隔板槽和固定孔,可以根据需要装上隔板,将舱室横向或纵向灵活地分割成各种大小的舱室。
这次虽然是试航,也搭载了满满的货物,货箱堆积在格栅上,几乎把底舱整个堆满,只留下中间一条窄通道。不过货箱顶部空出了几条一人长的空间,应该是守货的船员睡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