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页

这时,刚才拖船上的白衣工作人员也上到了栈桥上,听了他们的对话,忍不住插嘴道:“这位客商,不是我批评你,你这种想法,是典型的落后想法,你不能以停滞的角度看问题……若运货量不变,那么就业岗位是少了,但是换个角度看,同样还是那么多人,能运输的货物不就多了?不光运输业是如此,农业、工业都是如此,每个人的生产力提升了,整个社会拥有的财富才会变多,每个人能分到的财富也会变多,这才是正道啊!”

他嘴里夹杂着各种只有在东海才会出现的新鲜词汇,令宫文昌听得一头雾水,但大致还是弄明白了他的意思,于是一下子对他高看了一眼,作揖道:“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在下宫文昌,字信诚,安庆府人士,可否请教仁兄尊姓大名,师承何人?”

白衣男子连忙回礼道:“多礼了,多礼了,在下姓王名铮,原籍东平,”然后直起腰板来,自豪地说道:“毕业于崂山学宫机械系,不才曾受教于孙先生。”

运营黄岛港的黄岛港务公司由于置办了大量机械,因此从工业口和工业院校雇佣了不少专业人才,这王铮就是其中之一。他本职并不是运营拖船,而是在岸上参与机械维护,只是今年引入了高新科技蒸汽拖船,不得不慎重对待,才把他派了上去。

听说他是如雷贯耳的崂山学宫的毕业生,即使是第一次到东海的几名安庆商人也不得不肃然起敬,纷纷奉承了起来。

“好了,好了,”王铮不耐其烦,给他们开了票,连忙转身告辞,“我还有事,就不叨扰各位了。对了,宫兄,你要有兴趣,可以去书店买一本《国富论》看看,对经济运行说得很清楚。不远,前面镇上应该就有售。好了,我走了,祝各位生意兴隆啊!”

众人送走了王铮,这又开始商议起接下来的日程安排。沙正谊笑着取出几个骰子:“各位,咱们把留守顺序安排一下吧?”

第507章 列车

1266年,5月11日,胶西县,北关站。

“哎呦,这还真是……又快又稳啊。”

当钢轨上的一连串车厢在仅仅六匹马的牵引下就快速而平稳地动起来之后,座位上的宫文昌不禁惊呼了起来。

安庆商人们在黄岛港安顿下来后,去黄岛镇上稍微逛了一阵子,与一些本地商人沟通过,了解了一下市场行情,又学习了一些本地风土,便乘船来了胶西县。

如今胶西县相比十年前还要繁华不少,也添置了不少新玩意,但毕竟是老城了,扩张程度有限,新奇程度并不超出他们的预料。于是又过了几天之后,他们便决定去大沽河东岸,传说中的东海国首脑之地中央市看看。

经过多年经营,胶西县和中央市之间的交通已经很方便了,既可走水路也可选陆路,但他们经人介绍,决定选择一条近年来才开通的新路——胶东铁路。

胶东铁路,也即胶西-东海铁路,起自胶西县北的北关站,终至东海市的城阳站,是东海商社修建的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铁路。这条线路全长只有50k,是将原来的中央西站-胶西和中央东站-即墨两段实验线路连接起来的成果,不过可惜没有冒着黑烟的火车头,上面运行的列车都是用马拉的。

这条铁路采用的轨距,依然是与之前实验铁路一样的750,也就是东海标准体系下的“半轨”。相应的,“标准轨距”是1500——经过多年论证(主要是铁道宅们的口水战),标准轨距还是定到了这个比旧时空的1435标准轨距略宽的尺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