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前两年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技术问题,等后两年工程能力到位了,进度便一日千里。工程中难度最大的是修建桥桩,靠近岸边的两个还好说,枯水期修过去就好了,但河中央的五个就不好办了——冬天封冻没法施工,夏天水盛也没法施工。最后,建设部是从造船厂借来了辽东巨大原木,在侧面切割打磨出光滑平面,两根合在一起便密不透水,如此打入河底,组成了一段隔绝水流的桶状木桩,再在其中铺设石基、钢筋、石块,浇筑混凝土,才修好了所需的桥桩。又静置观察了一年,确定强度无碍,才开始铺设桥面。
与此同时,另一边桥梁组也没闲着,一边设计桥体、校核力学结构、做模型进行压力实验,一边又跟工业部一起研究各种钢件的制造和连接方式,好不容易才搞定。
同时,他们还先修了几座小铁桥练手,当大铁桥的钢件准备好后,又找了处洼地把桥“假组”了起来,没用铆钉连接,只是用螺栓简单装起来。即使是这样,这座桥也充分证明了自己的承重能力,负重二百吨也没垮塌。如此一来,在史若云勉励了一句“大胆干,即使塌了,也是工程史上的第一次著名失败”之后,大桥便正式开建了。
钢桥主体采用铆钉连接,为此建设部从木工组锅炉厂借调了不少资深铆工,非关键部位还是用了螺栓,主要是他们对材料质量没信心,用螺栓可以方便替换,而且省工时。
如此一来,基础打好之后,工程速度就很快了。从去年底开始,大桥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增长着,等到了今年,这座几乎耗尽了一年份钢材和优质水泥的国家级工程便正式完工了!
这个伟大的工程,不但将在交通运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也是一座壮丽的奇观,将东海国的工业实力赤裸裸地展示了出来,对于一般东海居民和外来客人来说无异于神迹,给他们的心灵带去了深深的震撼。
它的建成,似乎也如同它本身牢固的根基和结构一般,象征着东海国在这片大地上的存在已经根深蒂固,不可动摇——呃,对于这个比喻,有些股东是很反感的,万一这豆腐渣工程塌了,岂不是说这国就要倒了?
不过中央大桥是几百年材料科学和力学理论的结晶,使用了成熟的设计和大量的安全冗余,再加上当前并没有什么重负载,所以安全系数其实是很高的。过个铁路列车什么的不算啥,唯一能考验它的,也就只有天灾了。
中央大桥更大的意义,是让铁路有了实用价值。
铁路虽然需要耗费大量钢铁,但综合算下来,修筑成本其实是比公路还要低的。而且在没有内燃机的现在,铁路运量要大大超过公路。当初陆平竭力给史若云推销铁路计划,差点就成了,结果最后可行性论证的时候,发现问题不在路本身,而在桥上——修建一段足够长的铁路,途中肯定会遇到河流,若是修不出足以承载铁路的大桥,那么铁路就只能被河流分割为断续的小段了,那样还怎么用?相比之下,公路虽然成本更高,但是低运力条件下,修些过马车的小桥很容易,实在不行用渡船把货物转运过去也很方便,比铁路更现实。所以千里路计划的主体还是公路,铁路只修了几段实验性质的。而现在中央大桥建成,证明建设部有了修建铁路桥的能力,这才使得更庞大的铁路计划有了实施的可能。
由于桥面高,所以两岸修建了长长的引桥以与大桥连接。这个引桥工程量也不小,但由于技术难度低,只需要堆土就行了,所以早早地就动用徭役和工程队给修好了。
现在,这列马拉列车就停在了引桥前,不知道是不是特意让乘客们真真切切观察一下这座奇观工程。不过时间一长,车厢内长吁短叹过后,情况也有些奇怪……怎么还不走?
引桥上,不断有行人和马车经过,只剩下这三节孤零零的列车停在前面,这是在干嘛?
沙正谊转头对车厢前方的列车员问道:“‘同志’,怎么不走了?”
列车员看了一眼外面,尴尬地说道:“前方正在穿牵引线,请稍等一下……哦,来了,很快就可以出发了!”
“牵引线?什么意思?”沙正谊一头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