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炮本身的问题倒不大,炮管也就一吨重,加上炮车也就两吨,跟一辆满载的重型马车差不多。想明清时代,近万斤的红夷大炮都能拉着到处跑呢,相比之下这120炮甚至可称“轻巧”了。
问题出在两点上,一是海军的马匹编制,二是这种重炮的用途。
拉这么一门炮,光拉炮车也得准备八匹马,再加上运弹药的马就更海了去了。这个数量的马匹对陆军来说不难解决,对海军来说却是个难题——倒不是说海军买不起马,而是说养起来太麻烦了。平时要建立编制专门养马,要准备饲料,运输的时候还要在船上腾出马舍来安置马,占用了大量的人员和吨位,却仅仅为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用上一次的重炮,太浪费了。
这时候,他们就盯上了隔壁罗氏动力厂出产的蒸汽拖拉机“铁甲犀-1”。
这种拖拉机经过工业部的技术支援,机械结构得到了较大的完善,初步具有了实用性,至少能拉出去走走了。不过,毕竟是高尖端的先进机械,需要技术人员随时看护着,维护成本极为高昂,综合算下来仍不如用畜力。
但是,在海军眼里,它的缺点是可以忍受的,优点却是独特的——不动的时候不需要喂它吃草。
在平时不需要的时候,拖拉机只需要简单的维护,在上船运输的时候,也只需要占用一个小角落就够了,不需要像伺候马那样拿出宝贵空间设置马舍。它需要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但蒸汽船上本来就有轮机组,顺便就搞定了;它需要烧煤,但船上本来就有煤,省了繁琐的准备饲料的功夫;它可靠性不高,走不了远路,但大部分运输过程都是在船上,它只需要下船之后走上一段距离就够了……综合算下来,对于海军来说,它比畜力合适多了!
呃,老实说,这个方案还有很多隐患,比如说自重就在两吨级别的拖拉机在烂路上的通行能力很可疑,可靠性也没经过真正的检验。但这一支“纯机械部队”刚被论证出了可行性,就立刻吸引了大量股东和高级军官的注意力——如果能成,那将是多么光明的未来啊!
因此他们宁愿冒着风险去推动此事,于是这一拖拉机+重炮的组合真的就实现了。
海军陆战重炮连配备了四门120炮,每门炮配了两台“铁甲犀-1”用于牵引火炮和弹药、燃料,总共八台。此外还有额外的四台备用,也可用于运输其余的物资。
相比火炮本身,这个连里大多数人都是给这十二台蒸汽拖拉机服务的。
这支连队技术不可谓不先进,火力不可谓不凶猛,但成军后还有另一个更严峻的问题——该用来打谁呢?
海战显然用不上他们,但陆战有15式已经很足够了,即使是三公里的射程也很少用到,并不需要笨重的重炮连再来插一脚。攻城的场合,应急的试18式反而有很好的表现,也不用重炮去摧毁城墙。所以,这个重炮连就成了先进而尴尬的存在,一直没露脸的机会。
直到年初要打燕京了,总指挥部才决定把它拉出来露露脸,不求它能发挥多大的战术作用,只求能有些战略价值——通过这种无与伦比的重炮的神威,让元军感到震撼,方便进一步的行动。
重炮连年前在临榆镇登陆,通过断断续续的临时军用铁路运输到了玉田县,然后开始了艰难的行军。李涛对此重视无比,亲自随队出发,本来是应该能赶上燕京大战的,但途中出了两次故障,结果给错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