瞥了他一眼,不少人又看向苏轼。
吕陶是蜀派,或者说蜀党。苏轼当年的‘乌台诗案’,其实本质就是‘蜀洛党争’,吕陶当年也是其中干将,成功救出了苏轼。
苏轼面色如常,静静的立着。
李清臣听到‘因人设法’,当即大声反驳,道:“我朝法度,因人因事者诸多,吕御史,要不要翻出来,为他们平反,废除那些祖法,讨论一下祖宗得失?”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李清臣是‘新党’,用‘旧党’口口声声的祖法来反击,着实厉害。
赵煦不动声色的看着,眼神笑意更多,这个李清臣的口才倒是犀利。
吕陶抬着板笏,慨然道:“李郎官说不是因人设法,那你认为吕大防该怎么处置?”
众人纷纷看向李清臣,在他们看来,李清臣某种程度就是代表赵煦的态度。
李清臣自然想过,但却不能宣之于口,过早说出来只会成为靶子,转向朝臣,道:“下官不赞同苏相公之言,贬谪了事,太过敷衍,如同儿戏,如何向百官,亿万臣民交代?后世史书,会不会将我们评为一丘之貉,沆瀣一气?”
吕陶哼了一声,举着板笏向赵煦,沉声道:“陛下,吕大防已经被抄家,声名狼藉,并已古稀之年,垂垂老朽,没有几年可活。朝廷若是继续惩治,将显得陛下过于苛刻,有失宽仁,寒天下士人上进之心,请陛下三思。”
第一百三十一章 来自边帅的奏本
赵煦唔了一声,这倒是个新鲜借口,转向其他人,道:“诸位卿家,还有其他看法吗?”
紫宸殿今天来了太多人,但真正敢于在这个问题上说话的,并没有多少。
蔡京看着前面的苏颂,后面的苏轼等人,余光又瞥了眼李清臣,然后注视着赵煦,并没有动。
大理寺卿曹政大步出列,沉声道:“启奏陛下,大理寺认为,祖宗成法不足以惩治贪腐佞臣,请陛下雷霆出天宪,大理寺以及三法司以此为绳,遏除腐败,还我大宋朝廷清明,百姓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