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6页

方信当年,下达了“摊丁入亩,官民爵一体纳粮制”,经过了屠杀才执行下去,所以有这个规模。

“朝廷盐铁专营1500万银圆!”

“每年收入商税收入5500万银圆!”

“以上年终,官员俸禄,包括养廉银,支出3500万银圆,军费开支1500万银圆,每年户部总要拨下宗室养爵银500万银圆,以及大小工程和治河水利的款子,还有各地仓库必要的积累,如此,户部还余2000万银圆,每年奉皇家内库1000万银圆!”

说到这里,秦浩中渐渐有了底气,说着:“皇上,朝廷年年赢利,地方上又有积蓄,社稷安稳,皇上不必担忧,依老臣看,百年之内毫无问题!”

的确,各项开支,是年年赢利,就算是宗室,也不是问题。

太祖定天下,分封诸王,赠其爵位,给其俸禄,但是规定每代只有一个铁帽子王,其它皇子,都以郡王开始,嫡子(皇后所生),那是一代减一等,非皇后所生的皇子,一代减二等,子爵以下,就可进仕。

因此,虽然宗室人口繁衍,但是都各立门户,经商的经商,种田的种田,进仕的进仕,真正吃朝廷俸禄的,也没有多少,铁帽子郡王到现在只有十七家。

和明朝末年,全国2000个王,上百万人要国家抚养,那是完全不同。

以上种种,按照传统的官员来看,社稷虽然有许多麻烦,但是还没有枯竭之像,也难怪秦浩中不以为然。

闻弦歌而知雅意,方信却是一笑。

在地球上,康熙年间,清朝收入是3000万两,可是经过了洋务运动,清朝在1911年,财政收入3亿两白银,而开支只有2亿白银,年赢利1亿两白银。

要知道,银圆虽然对外是相当于一两银子,但是实际上用银只有八分,也就是说,营利起码有1亿2千万银圆,可是就是这样,清朝还是完了。

这社会到了变革的时候,可不是单看财政收入来决定的,而要看社会力量的对比,因此他就说着:“秦先生说的不错,果是老诚谋国,来人啊,赏先生一卷论语。”

秦浩中是一传统士子出身,原本家里有二百亩地,自幼聪慧,有神童之称。

14岁考中秀才,15岁中举,21岁考取了进士,被选为庶吉士。以后任国子监司业、侍讲学士,翰林学士,又任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最后入阁,为内阁大学士(阁员的职称),对于四书五经,自然是熟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