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6页

那么状态就最好了。

一个个弯道滑过去,杭峰的状态也越来越好,大多的正常过弯,偶尔的无损过弯,绝对不准出现的是大失误的过弯,就这样严格地要求自己,速度也就越来越快。

直线部分速度提高个2、3迈,正常过弯降低个1~2迈,不也还增加了1迈的速度吗?

这笔账谁不会算啊。

偶尔再来一个无损过弯,便成功保留了直线部分获得的2、3迈,于是不知不觉的,在十二个弯道之后,杭峰的速度终于上了60迈。

60迈,才有了一点滑板速降的意思。

至少对于杭峰而言,60迈并不快,还在他的掌控范围呢。

甚至因为算是在自己的最低舒适圈里,杭峰的表现只会越来越好。

无损过弯的概率提高。

大概两三个正常过弯,就会有一个无损过弯。

速度在不知不觉间,增加的越发的多。

他滑的畅快,不知道身后跟着的阿拉法特就越发的吃力,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杭峰拉的越来越开。

阿拉法特的优势是他对路线的科学规划,只要他的大脑和身体能够跟上,配合好,他就一定可以滑出惊艳世人的最好成绩。

理论上,这条赛道的最好成绩应该在18分钟左右。

但科学规划只存在于理论上,真落到实处,选手的技巧和体能,包括专注力,都会影响到最终的时间。

能够滑出22分42秒的默林确实非常的厉害,那场比赛通过科学的角度,应该算是人类目前能够达到的极致。

阿拉法特很清楚,他做不到,但也很认真的为这场比赛准备过。

在答应大赛组的邀请,他刚开始上滑板机用vr训练的时候,不止一次差点练到晕吐。

或许在其他人眼里,他作风夸张,穷奢极欲,那也只是他生活的习惯,为了这场比赛,他也努力地训练过,甚至有信心能够一鸣惊人。

直到来到真的赛场。

看着前方越来越远的背影,那是无论自己怎么滑,都无法追上的速度,很快就明白了自己和真正优秀运动员的差距。

杭峰没有最优路线,却依旧能够凭借自己的判断,和身体素质,完成一个个的无损过弯,一点点拉开他们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