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少太子偶尔表现出不成熟的时候,康熙便借机小题大做,狠狠训教太子,同时安插诸多人在太子身边,监视太子的一言一行。

原本清俊乖巧又听话的太子,在他反复无常的训教下,渐渐变得敏感易怒,不再像从前那样与他亲近,看他的眼神里也再没有年少时那般真挚纯粹的孺慕之情。而有一日,当他突然发现太子对自己的态度转冷时,深感心寒,斥他无情不孝,认定了他非储君合适的人选。

接着,他便先君后父,做了一名无情帝王,把太子当成靶子一般立在群臣和众阿哥前。太子到底年少,经不住打击,在重压之下溃不成军,越发暴躁易怒,也越发容易犯错,让人抓到可以废黜他的把柄。

实际上,太子不论在监国、治国上都并无大过错。他文武双全,秀出班行,起初的时候,除了行事乖戾外,其实并无大毛病。便这行事乖戾,也是在他的重压之下才有的。

父子离心,或者说从他开始忌惮人们口中夸赞的“独一无二的十全皇太子”时,太子被圈禁的悲剧已经注定了。

画面描绘的故事里的太子性情太过高傲刚烈,不善于隐藏情绪,后来他不服管教甚至顶嘴的做派,极容易冲撞他,惹来他的反感。

所以,再后来,太子是否真的偷窥御帐有弑逆之心,是否真的与齐世武、托合齐等人结党有谋逆之嫌,已经不重要了。告状之人不过是揣测明白了君心,而他借机废黜太子,也不过是早有此意,顺势而为罢了。尤其是在二废太子的时候,“他”竟对身边人说出了“毫不介意,谈笑处之”的无情话来,已然不愿过多掩饰他利用太子的行为。

这些画面让康熙惊出了一头冷汗。

幸好这不是事实,他的宝贝胤礽不是那般性子,永远懂得以退为进,总是会恰到好处地解决他们父子间的矛盾。否则胤礽若也如画面里的太子那般性子,他恐怕也会像故事里的“康熙”一样,最终废黜太子。

情绪稍稍镇定后,康熙就见胤礽踩着祥云翩然而至。康熙连忙高兴地对他招手,跑上前去,热情地抱住胤礽。

“好儿子,百年不见,阿玛可太想你了。”

在接触胤礽身体的刹那,突然又有一连串画面涌入康熙的脑海。这一次不是全视角画面的故事,而是以胤礽为视角,描绘了他作为大清太子被两立两废的一生。

当得知胤礽是在忍受怎样逼仄和窒息的压抑后,才会一点点地把自己对皇父的孺慕之情收回,最后彻底寒心……康熙的眼角不禁落了下了一滴泪。

下一秒,胤礽便带康熙离开了紫禁城,到了他的神殿。

他邀康熙落座,并将九天玄女介绍给了康熙。

九天玄女穿着一身翠纱裙,人美如画,笑意盈盈地为康熙斟了一杯仙露茶后,便轻声对胤礽告别,踩着祥云而去。

康熙瞧出几分端倪,忙问:“你和她?”

“嗯。”胤礽淡淡应一声,多年的神仙生活已经令胤礽的性子寡淡如水,脸上鲜少会显露出情绪。

康熙遗憾不已地拍桌:“那你刚才怎么不早说?也好叫我跟儿媳好生说两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