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页

推开外屋地的门,左右各一个老式灶台。两个灶台中间有一米左右的过道,加上两个灶台的,外屋地差不多有三米宽。

外屋门正对着的墙,东西各摆一个叫碗架子的厨柜。

从门口到碗架子后面的墙,这个距离应该就是整个屋子的宽度了。司南目测了一下,整间屋子纵深应该也就三米左右。

走过灶台,再走三五步是进里屋的门,进去后,里面除了一张三米大炕外,就什么都没有了。

当然,这样的环境已经比想像中的好很多了。

炕上铺了张草编的席子,不过上面都是灰。司南正准备打水擦炕的时候,生产队的队长带着老支书和会计就来了。

第11章

司南听到声音,连忙整理了一下衣服,便从东屋出来了。

她是最后一个出来的,出来的时候柴简乌明三人都已经站在房门口与来人说话了。

人是王铁柱带来的,听他介绍,知道面前的两个陌生男人里,五十多岁的那位是二队的老支书,叫章恩河。另一位年轻些,带着眼镜的男人是二队的会计也是二队的计工员朱平安。

俩人先代表生产队和去县里开会的生产队队长蔡根生表示了对知青的热烈欢迎,随后又说起了他们三友村和二队的一些情况。

不管当初给知青单独盖房是什么原因,但人家现在就能指着房子理直气壮的说这房子就是他们欢迎知青的心意。

若不是真心欢迎,能盖新房子吗?

不能吧。

老支书说完生产队的现状以及一些对知青的基本要求后,又说起了队里知青都住的比较零散。“知青扎根农村就是要融入到村民中去,这也是响应国家号召嘛。”

可司南听到这里,却心下明白的挑了挑眉。

这是一边借群众的眼睛监督这帮子知青,一边又不动声色的分化这帮知青,不叫他们扎堆呢。

老知青知道回城渺茫,又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被周围村民影响,为了口粮懒得折腾。

新来的知青都是同批同年的住在一起,自然的让这些知青产生了小集体意识。有了这样的意识,前面的老知青和后来的新知青,就被人潜意识的排除在自己人之外了。

如此这般安排后,就是有那想要闹事的,不说初来乍到,就只是人单力薄这一条,也干不过这些地头蛇。

其实说开了,这不就是温水煮青蛙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