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页

以前在乡下的时候,司南还会将东西拿出来招待客人,但面对莫名其妙上门的顾茵,司南就留了个心眼。

八百年不联系,突然找上门不是借钱就是借人情。

无论是哪一种,面对不熟悉的人,司南都想要吝啬了一回了。

顾茵是原主的发小,也是跟原主一块长大的好朋友。可她在乡下那么多年,顾茵连信都没给司南寄一封,这样的感情还有什么可维系的。

以司南看来,她比旁人更可恶。

别说什么没有地址,司北还住在筒子楼里呢。她每个月都给司东司北寄信,隔三差五还会给司北寄些东西,有心与她联系,又怎么可能联系不上。她不相信顾茵从司北要地址,司北会不给她。

当然了,这里也有她的原因。她自己也没想过要跟顾茵联系,更有甚者是下了乡后,都忘了顾茵这号人物了。

但她不是原装的,难道顾茵也是盗版的?

司南这会儿有些不讲道理的替原主抱不平,但换个角度看,司南的想法也不是全无道理。

既然当初就淡了的关系,这会儿就更应该将冷淡表现出来,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

就说人脉吧。

有时候大面积撒网,不如重点捕捞。

如果这个人在你处在低谷的时候你都用不上他,那其实就说明了你以后用到他的地方也不多,甚至是没有。

而你又不是扶贫的,又凭什么留下这么一条可有可无,于已无用的,只为了让人麻烦你的人脉呢。

将感情放在那些与你同甘共苦的人身上,他不香吗?

是大爱无疆吗?

不,那纯粹是吃饱撑的。

“你到是一点都没变。”大夏天的,司南还给顾茵倒了杯热水,顾茵端着杯子是一口也不想喝。将水杯拿在手里开始与司南闲话家常,“不像我,变得都不像我自己了。”

看看司南,再看看她自己,明明是同龄人,可自己看起来就仿佛比司南大了好几岁。光看外表,顾茵就怀疑当初下乡的人到底是谁了。

想到如今考上京大的司南,将来分配工作前程似锦,而她呢,却只能做个车间女工,天天算计着那三瓜两枣。

也许这就是老人说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