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页

几人听了,就是一阵哈哈大笑。

“你是司南老师吗?”几个经历过当年事情的人正跟没经历过的人话说当年呢,就听到一个声音在一侧响起。

司南闻言回头,就看到一个胖胖的中年妇女站在不远处。那妇女太胖了,胖得司南压根就没办法从她的脸上找到某些熟悉的东西。

“我是xxx。”可以自豪的说一声桃李满天下的司南还真不记得这个名字了。此时见司南一脸想不起来的样子,这妇女又说了件事,“咱们村刚装电线那会儿,我妈被电了,我还是按照您教的急救方法救的我妈。当时我妈就想好好谢谢您,可您说什么都不收礼。”

当年的事忒特么吓人了,别说过几十年,只要她不死,她都忘不了。

好像是有这么一回事。

当初村里刚刚要装电线,司南就写了份触电方面的常识给村子不说,还在课程上着重教了一回村小的学生。

“对了,您当初留给村里的触电常识还有后来寄回来的医疗急救的宣传海报,咱们村至今还留着呢。如今仍旧贴在村委会的墙上。”

司南听了,还微微有些不好意思。笑着客气了几句,就问起了他们当初住的知青院现在还在吗?

见司南问,那妇女便摇了摇头,“你们走后,那房子就被村子收回了。……前两年下了场大雨,秋里又赶上地震了,土胚的房子不禁造,直接塌了。”

第134章

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司南都将三友村里的这处知青落脚点当成她的家。每次回忆那段岁月的时候,心里惦记的也是这处小院落。

从七二年夏末秋初一直住到七八年的春天,这里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回忆。此时故地重游,总有一种从哪里开始,就从哪里结束的感慨。

他们将房车就停在村小这边,一行人步行朝里走。这些年,村里的变化非常大。所过之处,没有一点当年的样子。

也是呀,都几十年过去了,若是村里还有土胚的房子那才叫人忧心了。

家家都是砖房,还有几家起了二层,三层楼,临街的房子还有不少是店铺,不过更多的则是大大小小的辅导班,课后作业班。

辅导班倒不用多说,这个课后作业班却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

客源一般都是一些小学生。

小学生放学早,家长未必有时间来接。就算接了,也没时间盯着小孩写作业。于是这个课后作业班就出现了。

他们会负责将放学的小学生们接到他们那里,然后安排这些小孩生写作业,等作业写完,再负责一顿餐点。学生吃餐点的时候,他们还要检查学们的作业,对的和错的都标注出来。之后家长下班了,来这里接小孩的同时再将作业标注看一遍,也好做到心里有数。

不过这几年,村里的好多年轻人都出门打工去了。村子里就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陪着上学的孩子。所以这个课后作业班的老师还会用手机将学生的作业情况拍下来用手机微信发到孩子在外务工的父母那里,然后到了时间再将孩子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司南回想了一下刚刚看到的村小规模,便也知道这些作业班的生意如何了。

一路过来,唯一称得上熟悉的就是村子中间用花坛围起来的那颗老村和盖了井盖的老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