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静,却自信。博格并不是没有情绪波动的那种选手,反而既有精密零件一样的稳定性,又有想要赢得比赛的旺盛的求胜欲。仁王这样带着一点轻佻的语气,和话语中对比赛的“态度”,让他自然而然有了怒气。

仁王将球拍立在地上,笑着问博格:“要试试看,漩涡对我有用吗?”

“这几个月来,我也不是毫无进步。”博格说。

他们上一次相遇是在去年下半年的青年赛,到现在为止不到一年时间。当然,对于青年职业选手来说,几个月的时间已经足够长了。

博格看着仁王,依然冷静。他心头的怒火在上涌,理智却控制着他:“仁王,‘不败’的王冠,你也戴得够久了。”

“用‘王冠’来形容‘不败’,你输得很不甘心啊。”仁王说,“在世界杯那样的场合,在众目睽睽之下,团体赛中的主将对决……稍微有点可惜,直接将‘不败’的名头抢过来的人不是我。”

博格在世界杯输过两次,第一次是双打,那不算在他的单人战绩之中,因此那场比赛结束后博格依然是“不败”的。

而后一场,平等院打败博格后,博格才失去了“不败”这个前缀。

而下一个被称为“不败”的人,正是仁王。

一些媒体会将仁王视为“踩着不败的博格走上王座的新的王者”,但严格来讲,仁王的“不败”和博格的“不败”并不是绝对连贯的。

但因为仁王确实也在那时候打败过博格,哪怕是双打,一些媒体也能够将语言修饰得天花乱坠。

仁王看过那些文章。

他此时的名声如日中天(相对于其他青年选手),文章自然都在夸他,甚至是借着贬低博格来夸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