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球落在拍面上的瞬间,旋转和球的力道完完全全反馈在了球拍上。

仁王表情不变,对这一球的评价却很高。

侧旋发球每个人打出来都会有些细微的不同,对旋转的掌控,和手腕转动的习惯性角度,与球拍能够达成的辅助效果,会构成球的不同的转速和旋转角度。不考虑奇怪的效果,只是最基础的侧旋发球的话,球的旋转速度和旋转角度会有一个所谓的“职业选手惯用区间”。

瓦林卡的发球完全在这个区间内,甚至可以算是仁王统计出来的区间内部的峰值区。

但越是如此,越能够体会到这一球的精妙:转速和角度搭配起来是仁王计算过的“最佳配合”,而这样的组合是反弹在红土地上之后的。

这说明瓦林卡提前计算好了场地的预备量。

或许瓦林卡计算提前量的方式与仁王不同,是通过大量的练习,通过大量的经验,去达成这样的效果,而不是通过脑内的数据计算。可假如瓦林卡这样的发球是身体已经记住的模式,他每一个球都能打出类似的效果,那便说明瓦林卡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和练习量,都很惊人。

比赛不可能总是用大招互拼,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回合,都是比拼最基础招式的掌握:在怎样的时机使用这些基础招数(抽击,放短球,截击,吊高球,扣杀等等),如何用基础招式应对对手的攻击。

这并不是所谓的“机器化”。

仁王在成为职业选手之前,和在成为职业选手之后,都遇到过不少被称为“网球机器”的选手。

但深入网球世界后,便会知道,这对一个职业选手来说,算不上褒奖。

“机器”固然是精准的,但同样也意味着另一件事:死板,机械,有迹可循,模式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