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题六十道,五经题八十道,还有第三场的策问及第二场的论诏诰表判,柳贺一共花了半月时间全部练完。
这些题目对应的程文柳贺几乎能够熟背了,但柳贺背程文,却不允许自己受程文限制,写文时他将脑海中程文抛开,只凭自己意志去写。
练到最后一日时,柳贺自己看到文章眼都花了,这又不同于破题,毕竟破题只一句话,一篇篇文章所涵盖的内容却极为丰富,纵然柳贺精力旺盛,这般练下来也有些吃不消。
但如此这般练也确实起了效果。
比如五经,比如策问,柳贺的功底又深了一些。
他在家中,与丁显丁琅书信往来,丁显夸他文章纯实厚重,已到了将书读薄的境界了。
但丁显也和他说,自己仅是举人,柳贺到了院试一步他还可以指点,若是到了乡试一步,他恐怕只能分辨柳贺文章好坏,却无法助他通过乡试了。
柳贺其实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这并非他眼下最该关注的事情,在院试之前,柳贺暂时不考虑这个问题。
他为何非要买时人文章呢?
正是因为其中包括了当代名家著书作文的感悟,其中有如何读书、如何作文、如何融情如何叙理的,虽然不及名师亲自指点便利,但即便有名师耳提面命,最后能否学成还要看各人本事。
过了这半月之后,柳贺觉得,自己文章的境界又精深了一步。
他以往的积累全部体现在了文章上,身体是疲惫的,大脑却极为通畅,以往他常有文章难以下笔之感,县试之中便是如此,那时他的文章并不空洞,可以说是很踏实,但为了达到踏实的结果,他需要经历漫长的准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