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贺外放时曾说,要为百姓治出一条好河,沈鲤虽看不见柳贺治河时的景象,但这篇《治水策》却令他格外欣慰。
柳贺每一步都在践行自身所言。
“柳先生当真有本事。”天子喜滋滋道。
柳贺外放治河后,天子赐予他独立上奏的特权,不过柳贺在奏疏中甚少提及政务,而只与天子探讨文章与学问。
天子虽给予他特权,他却不能僭越,身为天子,不能专信一人,必须要吸纳来自方方面面的教导,柳贺若是因自己得宠而越过界,张居正与冯保都不会容他。
因而翰林官们大多小心谨慎,走的都是低调又清贵的路线,反倒是地方官专横跋扈者不在少数,在百姓中名声颇坏。
……
读书人既参与了进来,朝堂和士林中便掀起了论治水的热潮,吴桂芳及柳贺关于治水的论策被翻来覆去地声讨,朝臣中,傅希挚、刘应节、李世达等人纷纷出声反对,同时上疏阐明自身的治水之策。
刘应节是戎政尚书,掌京营操练、京畿卫戍之事,是公认的张居正亲信,此前开通胶莱河之议便是由他提出,原先因郭朝宾等人的反对,加上张居正默不作声,此事被暂时搁置,但眼下吴桂芳更改了治水的计划,刘应节便将开通胶莱河一事又搬了出来。
但朝臣们皆知,治河与否、如何治河,朝中闹得再喧嚷也无用,关键还得看张居正偏向哪一方。
就以考成法举例,考成法是内阁施加给满朝臣工的紧箍咒,真正支持这考成法的官员屈指可数,可张居正为改革力推考成法,考成法依旧施行下去了。
那么治河一事,张居正是否还会如以往一般支持吴桂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