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程度上说,柳贺的《治水策》给其他官员增加了不少工作量,因而在不少官员看来,柳贺写这一篇《治水策》完全是沽名钓誉。
“他柳三元只是会写文章罢了,他懂什么治河?”
“文章写得好便能蒙天子嘉奖,那天下官员都学他写文章便是了!”
不仅是外官,南直隶本地的官员对柳贺也有抱怨,毕竟柳贺督查时极严,可以说一点情面都不留。
过年这几日,柳贺总算稍稍安生一些。
他并非工作狂人,前世在大厂时,他也相当痛恨996和007,但来到这大明朝,见识到徐、淮等地百姓遭遇水灾后的惨况后,他便很难随意散漫地对待治河这件事。
并非为了他的官帽,而是为了百姓的性命。
一缕堤修筑稳了
,便能多一个百姓免遭水患,柳贺觉得这样的交易很划算。
过年这几日,柳贺未前往徐、淮二地,而是留在了扬州,但即便在同知衙署内,他依旧闲不住,总要和顾为一道去高邮湖转上一圈。
此次治河,重点虽在徐、淮二府,但扬、泰之间的堤坝同样在进行中,吴桂芳与柳贺的设想是,要想尽办法将黄河与淮河分流,这样方才能同时解决黄河与淮河水患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即便中途对黄河与淮河进行多次疏浚,黄河夺淮的实质不改变,所谓疏浚也只是一时罢了。
分流,便是用大坝将二水分隔,直至入海时方流到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