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页

百姓们未必读过几册书,识得几个字,他们成日在田中劳作,每日只盼着有个好收成,纳过粮税后,家中能多买两斤肉,孩子们嘴馋的时候,他们能昂首挺胸地将蜜饯买下来,而不必按着孩子的眼睛让他快些走。

百姓们所求其实很少。

“那便是知府老爷?怎得比县太爷还要小上许多?”

“我家的屋子前年被水冲了,若非知府老爷,新房今年也建不成,家中攒了些银子,明年也能送小二子去社学读书了。”

“知府老爷能一直留在咱们扬州便好了。”

宝应县的百姓不敢凑到柳贺面前说话,只是远远看着,柳贺走近时,他们结结实实给柳贺叩了几个响头。

“知府大人的恩泽,宝应县的百姓都是知晓的。”

据潘知县所知,柳贺的官声在兴化、海陵等地更好,那几片历代都是灶户长居,柳贺打了私盐,又将盐商们狠狠整治过一番后,灶户们的日子比以往好过了许多。

灶籍子弟也能考科举,柳贺便组织县学、盐商等在灶户居住之地兴办社学,延请在地方上素有文名的夫子来教导。

大明开国之初,朝廷对各籍百姓管理严格,商籍、灶籍子弟都不能参加科举,而到了如今,商人掌握了巨大的财富,话语权和地位与国初时不可同日而语,商籍、灶籍子弟都可参加科举。

柳贺的种种做法自是将百姓们的心收买了,加上他为官一向以身作则,他自己不贪,对于手下的官吏,只要能成事,他发放俸禄从不吝啬。

潘知县等人初时并不理解柳贺的所为,后来却也慢慢明白了。

他们不求自己当个如海瑞一般的清官,后世史书中恐怕也不会出现他们的名字,然而府有府志,县有县志,数百年后,他这一任知县为宝应百姓做过什么,总会有人记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