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辽东二地汛情的对比令京中官员议论纷纷,柳贺入阁的声势便越发响亮。
到这时候,张居正已上了三十五封疏,疏中恳请天子放他致仕返乡。
天子前面三十四封疏都是不允,到这一封时,终于略微松了口。
朝臣们便知晓,僵持了数日的张居正归政事、增补阁臣事终于见了分晓。
无论如何,朝臣们一颗心也安定了。
如今张四维虽接起了首辅的职责,但张居正毕竟还未退,他人未退,张四维任首辅便是名不正言不顺,朝官们也十分为难,不知究竟该先投靠张四维,还是烧一烧张居正的冷灶。
相对来说,投靠申时行倒是一个保守的做法,因而这段时日,申时行身边聚集了不少摇摆不定的官员。
眼下,一切终于尘埃落定。
“……以礼部尚书柳贺,兼武英殿大学士,前吏部侍郎王锡爵,兼文渊阁大学士,入阁预机务……”
朝中官员对此早有准备,甚至在许多官员看来,柳贺入阁的时间比想象中更晚了一些。
如今在阁几位阁臣中,他在各个衙门历练皆有建树,且张居正若致仕,张党官员便仿佛少了主心骨,柳贺任了阁臣,张党官员自是安下了心。
张四维、申时行二人与张党官员的关系其实比柳贺要好上许多,但张居正一退,张党官员却不约而同地投靠了柳贺。
其一,柳贺为人十分护短,此事从《育言报》之祸便能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