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竹林’一词举例,不同人会带来不同的联想。

电闪雷鸣的阴森竹林,朦胧细雨的春后新竹,晴空万里的……等等。

他们大多来自想象者的性格与所视物,天马行空,难以笃定。

再比如,看同一本书,织田作之助沉浸在故事情节中,看什么角落‘木椅’‘心理医生’等描写,想的是前两天夜里的巧合体验,而泉镜花想到了父母惨死时的血腥。

尤其是最后的结局,小说中对母亲性格的描述,让泉镜花宛若经受了当头一棒。

幼女手脚冰凉,身体僵硬的捧着杂志,额头泌出大颗的汗珠。

故事中的那位母亲,和她的母亲……太相似了。

《母亲》的篇幅并不长,织田作之助很快就看完了,他刚抬起头,就被泉镜花吓了一跳。

“凶手根本不是怡子吧……小姑娘,你怎么了?”

泉镜花一惊,大梦初醒似的抬起头:“不,没事……”

她回神,才发现自己竟然靠在大狗的身上,要不早就跌倒了。

大狗在她读书的时候就凑了过去,不时嗅一嗅书,似乎很喜欢这个味道。

泉镜花强迫自己镇定下来,咽了口唾沫,礼貌对眼前的路人道谢。

“谢谢您,我是因为这故事写的太棒了,让我想起了……”母亲。

她的话戛然而止。

因为泉镜花想起初见青池涟央时的场景,他说:“你很幸运,你的母亲一定很爱你吧。”

她那时从那个冷漠的少年身上察觉到了……母亲一样的亲切。

泉镜花翻到书的最后部分,那是作者留言和署名——

「此篇劣作,仅为他献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