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他甚至将通过弧形桥当成一种游戏,让他的愉快的,而不是枯燥的训练。
所以在这样骤然加快的速度下,余乐只需要关注一件事。
那就是上桥。
从什么角度上桥,用多大的力量,才能落在自己想要抵达的位置,是弧形桥道具给余乐的第一个考验。
在助滑区蜿蜒滑行的身体,在抵达某一个角度的时候,便被提前结束,于是雪坡上就留下了一个头大脚小的“S”形状,余乐在收尾处已经找到了大概的位置。
随后进入准备区。
雪面上没有明显的标志,但这里的坡度更和缓,因而速度不会再增加,也就给了运动员更多精微校正的时间。
在过去的三个月,余乐不停在补足“基础短板”,而过去十二年的运动生涯,他已然具备了足够的身体素质和比赛意识,因而微调的技巧早已有了天翻地覆地变化,腰腹带动双腿只是稍微拧动一点,因此滑板尖端便正对着他要上桥的位置。
只是……
余乐很快发现了问题。
不知道是他平时训练的助跳台比较宽的原因,还是这个助跳台不够标准,他必须紧紧擦着助跳台的一角,才能够对准他的落点。
角度太刁钻,可能稍微有一点偏差,他就上不了助跳台。
这就尴尬了吧。
不想在助跳台前失败的余乐只有一个办法。
他只能提前将可能无法上台的右脚抬起来。
但这样无形中就增加了难度。
弧形桥本就不好上,还要提前做个小动作,不稳定性瞬间增加一大截。
但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就算有意见也要滑完才能向大赛方提出。
余乐冷静地应对着眼前的难题,在即将上助跳台前,如计划的将右脚抬高,他不敢抬的太高,只是前段微微翘起,但还是有一瞬间的失衡。
好在他很快稳定,在感觉到另外一只脚也随着地势的变化而变化后,他又迅速将右脚放了下去。
笔直冲向弧线桥。
跳!
一个小细节,关乎比赛的成败,因为太细微了,无人察觉。
但技巧性的运动项目,追求的就是这个微乎其微的精细微调,可以说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平日里的苛刻训练,肌肉记忆,和临场的判断,全都是一名选手能够在众多水平一样的对手中,脱颖而出的关键。
余乐处理的很棒。
没人察觉,更是代表了他的稳定性和沉着。
当他落在弧形桥上的瞬间,滑出一道潇洒弧线的同时,掌声再次响起。
他挑战了国内少有选手挑战的弧形桥。
而且他成功了。
潇洒帅气的身姿在他飞出去的瞬间,犹如阳光烙印在虹膜上无法褪去的残影,直至深刻记忆。
“好厉害!”
“国家选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