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本来倾向让朱允炆继位,不只是喜欢这个孙子的性格,更是权衡多方利弊。选朱允炆,而不选朱允熥,因为他们牵扯到的政治势力。
朱允熥的生母是常氏。虽然常氏的父亲常遇春在洪武二年就早逝了,但其舅舅蓝玉还活着。
淮西一系的功勋武将,一起打天下时各个都是好帮手,但是到天下初定后就不一定样了,可能变成尾大不掉的外戚。
朱允炆生母吕氏就与淮西勋贵们无关。其父吕本原先是元朝官员,后归降大明。吕本从太常寺卿到礼部尚书,后来管过盐务,文官出身,而死在了洪武十四年。
倘若朱标活着,以他的本事或能挟制勋贵武将,但是他的儿子就不一定了。
朱元璋看着镜中自己已然两鬓苍白。
他用二十多年几乎毫无保留地培养朱标做太子,而今不会有第二个二十年去培养孙子。
比起勋贵武将起兵可能带来的动荡,当下的文臣更易掌控。
两害相较取其轻。册立朱允炆不是最佳选择,却是目前合适的选择。
朱元璋原本计划着立了太孙后,趁自己还活着一鼓作气将蓝玉一等有威胁的旧部彻底清除,让儿子们守边,以九王守边取代勋贵握有兵权。
等朱允炆继位后,只要他不是蠢钝至极,哪怕感觉藩王势力有威胁,也会循序渐进,慢慢将权力收归中央。
想到朱允炆的仁孝品性,他总不可能脑子有粪坑,一下子把叔叔们的藩王之位都给削了吧?那不是缺心眼,是愚笨到不可救药了。
那么“judy”永乐帝就是大孙子吗?
朱元璋想不出什么原因会让民间传言朱允炆派人七下西洋时要找某个男人。
总不能是找一位不世之材吧?莫非是求像刘伯温那般的奇才?要似请诸葛孔明出山非得三顾茅庐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