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都发生在乾隆十一年至十二年。

也是看到了这些,所以郑燮才会选择开粮仓。

开了,不过是他没有向上报告,得到上官的允许而被责罚。

可不开,死的就不再是一两个人。

开仓,尽封积粟之家,郑燮在潍县顶着压力,救助百姓。

七年的潍县县令,五年都在水灾中度过。

乾隆南巡第一次登临泰山,郑燮还被封为“书画吏”,狠狠的出了一次风头。

这之后又回到他的潍县,继续做那个小县官。

开仓放粮,查封粮商。他救了不少人,也得罪了不少人。

姜烟盯着桌上那方官印,好半天才回头去看郑燮:“你舍得?考取功名后又熬了五年才当上的官,就这么放弃了?”

郑燮换下那身官服,穿着他还能看见补丁的衣衫,背对着姜烟笑道:“有何不舍的?这官再当下去,也达不到我当年为生民立命的志向,我亦改不动这腐朽官场。倒不如早早的离开,自己心里舒服了,也不用去管旁人怎么说。我就回家去画画竹子,画画兰草。反正我当年也是卖画过活,如今还有了皇上的许可,当是饿不死的。”

说着,郑燮自己都笑了起来。

他对于官场毫无眷恋,看多了这人间悲苦,还不如当个老百姓,至少不会因为手中有那么些许的能力而终日哀叹自己做不到济世于民。

“潍县是个好地方,如今不过是灾荒闹得。只盼着后来的人能明白‘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道理了。有生之年若能再来,到也希望可以看看从前荣光。”5

交托好一切的郑燮骑着他的小毛驴,带着一家老小就这么离开了潍县。

姜烟站在潍县县衙门口,瞧着郑燮的来时也是这样的小毛驴,走也是这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