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页

“所以报应了,活该。”叶落行特解气地说道。

陆夫人眸光温柔地看着兄弟俩继续道,“东坡居士被贬黄州:黄州小民,贫者生子多不举,初生便于水盆种浸杀之。”

深吸一口气平复自己的情绪,陆夫人接着又道,“朱熹之父朱松在福建为官:闻闽人不喜多子,以杀为常……虽有法而不能胜。还有王得臣,宋神宗、哲宗时宰执大臣章惇等大臣都有记载。”紧接着又道,“从他们口中得知,宋代东南地区,溺杀婴儿已经相当的普遍了。”

“为啥呀?”陆大人惊讶地说道。

叶三娘则震惊于陆夫人熟读史籍。

叶燕行兄弟俩更夸张眼睛瞪的溜圆看着陆夫人。

陆夫人一番话下来,这还是他们眼里那个繁华、宋词璀璨的大宋吗?

普通百姓这么惨吗?

“还能为什么?苛政猛于虎。”陆夫人气愤地说道,“宋朝官府不但承继了以往各朝的苛捐杂税,而且还增加了许多敛民新法,其中丁赋成为广大民众的沉重负担。其丁赋承以东南地区最重。蔡襄《端明集》卷二六谈到,闽南地区人户每年输纳身丁米七斗五升。《淳熙三山志》卷十载,三山地区:咸平初,夏税及身丁钱总二万九千七百有余,大中祥符四年,诏放身丁钱,独夏税七千六十九贯有奇。身丁钱高达夏税的三倍之多。”脸色难看地又道,“宋代的各色人头税花样百出,沉重不堪。范成大说:处州丁钱太重,遂有不举子之风。《宋会要辑稿?食货》载:湖州丁绢最重,至生子不举。赵善燎《自警篇?济人》云:浙民岁输身丁钱绢,民生子即弃之,稍长即杀之。江南东路的太平州,民生子必纳添丁钱,岁额百万,民贫无以输官,故生子皆溺死。可以说宋朝残酷的人头税压榨,是民众生子不育的重要原因。”

“当时官府没管吗?”陆大人黝黑的双眸看着她说道。

“当时一些士大夫严厉斥责了:东南不举子之俗伤绝人理,要求官府严刑禁止。”陆夫人捏了捏拳头,平复了下情绪又道,“官府确也采取多种措施,企图加以制止,但不举子风俗并不见好转,禁而不止,甚至一些地方还愈演愈烈。”闭了闭眼又道,“宋朝朝廷一方面立法想制止这一风俗,一方面又以沉重的赋税推动这一风俗,连宋朝皇帝都承认:民为身丁钱,至生子不举。但宋朝皇帝根本不会取消人丁税,救救孩子,那是可不可能的。”

在叶三娘听来,那就是人头税,太香了,舍不得不收啊!

叶三娘满眼小星星钦佩地看着陆夫人,好厉害!

“这不对呀!”陆大人挠挠头道,“宋朝人丁赋税重,生子不举。可咱现在田亩收税很低,而且北方大部可是免税的。”

第277章 皇恩浩荡

陆夫人无奈地看着他们说道,“刚刚结束战乱,民生恢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这地里的庄稼要长出来需要时间。”

“亩产还那么低,还需要轮作。”叶三娘想想就头疼,“自己还吃不饱的,生了孩子咋养?最重要的还是一直生,生育孩子很伤母体的。”

没有一点避孕措施,又没什么娱乐,天黑了乌漆嘛黑的,可不就造孩子吗?

“呃……”陆大人想了想道,“这朝廷已经在恢复民生上下了很大的力气了。”

“我知道。”叶三娘赶紧表明道,“我没有抱怨的意思,只是陈述事实。”

认真地想了想又道,“其实宋朝出现不举子,除了人丁税,还有一点儿就是宋朝只有半壁江山,粮食亩产低,这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宋朝几乎都是岁币换和平。这人就跟兔子似的一窝一窝的生,人多地少,亩产又低,这人与地的矛盾就十分的尖锐。”

“嗯嗯!”陆夫人连连点头道,“不举子主要发生在宋徽宗时期,这个时候不抑制土地兼并的宋朝已经过于土地集中了,宋朝人口增长太快了,这地又少,大量的农民无地可种。”

叶三娘漆黑如墨的双眸看着他们又道,“虽然宋朝手工业发达,但也消化不了这么多人口。所以养不起孩子就成了大难题了。这孩子一生下来,就得张口吃饭,家里没有粮食,就不得不弃之。而宋朝只管收人丁税,吃都吃不饱,哪里有交得了税。宋徽宗才不管老百姓死活,只管收税。直到百姓活不下去了,就……。”

“就啥呀,揭竿而起呗!几乎王朝末年都是这般无二。”陆大人猛点头道。

“土地兼并严重,百姓没有自己的土地,自己的温饱都无法解决。而且所有生活的必需品都被朝廷管制,价格翻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叶三娘突然刹车,“结果你们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