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巧的竹筒被一条紫色的绢带系着,悬挂在窗棂上。
池洌取出竹简内的纸片,一眼扫过,神色微凛。
大勒已暗中率领大军,悄悄逼近函关。
而且,大勒国君见他杀害瑄王的关键证据被大齐取走,干脆恶人先告状,说瑄王被害是大齐借刀杀人的阴谋,而借刀杀人者,正是大齐皇帝池熔与大齐的摄政王——君溯。
第11章 复仇
不得不说,大勒国君的这个策略虽然恶心人,但确实有用。
只要大齐这边想要顾及国家的颜面,只要摄政王不想惹祸上身,就不会承认大勒国君口中的勾结,更不能把拿到手的罪证公布于世。
如此一来,关于“是谁害死瑄王”这个问题就只能不了了之,成为载入史书的一桩悬案。
然而,让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摄政王竟然在朝中毫不犹豫地公布了大齐皇帝池熔与大勒国君勾结,共同谋害瑄王的证据,丝毫不管自己是不是有可能引火上身。
借着大勒国君这次发难的机会,摄政王列举了皇帝池熔的多条罪状,其中最严重的一条就是残害忠良、通敌叛国,而根据大齐律令,通敌叛国罪是最严重的死罪,即使是皇帝也不能触犯这条禁制。
有保皇派想要拿皇帝的尊贵身份做文章,被摄政王一派雷厉风行地按了下去。摄政王当朝拿出先帝“准许摄政王监国、行废立权力”的遗旨,司天令的判语,与皇帝池熔的罪己诏,打了保皇派一个措手不及。
事涉通敌叛国,哪怕是平时与摄政王有诸多不对盘的朱玉行、郦勇等朝中重臣,也不能罔顾事实,盲目地为皇帝开脱。
因此,所有一品大员都在这次早朝上保持了沉默,任由摄政王为皇帝池熔治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