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不要说三藩掌握大量兵马,控制地方政权,手中掌握权力远比当地官员还要大,这就相当于三藩成了有自主权的国中国。】
【明时的建文帝朱允炆还不愿意看到亲叔叔做藩王,更不要说清朝的康熙了,更不要说这三个藩王还都是异姓王。撤藩行动势在必行,康熙十二年,年轻的皇帝下令撤藩圣旨,让三位藩王散去兵马还乡,将行政大权归于地方。】
朱元璋评价,“这做派太急躁了些。”不过比朱允炆那王八犊子要好一点,起码没对自己家人动手。
已经逃到琉球的朱允炆满脸茫然,“后世皇帝也选择了撤藩,历史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他不幸在于多了一群猪队友。
【这下可捅了马蜂窝,在平西王吴三桂看来,我背负着卖国贼的名声,投降清朝引清兵入关,大败李自成,擒杀南明永历帝,就是为了和后代子孙享受荣华富贵,这亲王爵位也才坐
了两年还没坐热乎,你这小皇帝就想收回去,想屁吃!】
康熙垂眸,想起那段忐忑不安的过往,他祖母当年是不赞同撤藩,是他年轻气盛固守己见,年少除去鳌拜的功绩遮住了他的眼,令他以为撤三藩易如反掌。
事实给了他重重一记耳光。
康熙不少儿子盯着光幕,这是出生之前发生的事,很多人出生后三藩已经平定,哪怕赶上三藩之乱尾巴出生的皇子也未能对当年的叛乱有多大感受。
此时他们通过光幕看到这段往事,不约而同露出自豪之色,这个除掉三藩的少年天子是他们的汗阿玛!
【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谋反,“三藩之乱”爆发,吴三桂起兵初期很顺利,当时满清入关才没多少年,普通百姓对于这个一上台就强制他们剃发易服的政权很痛恨,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一百三十余万汉人被杀的血海深仇无人敢忘,很快响应起兵者不知凡几,吴三桂出兵云贵向湖南进攻,很快占据了湖南的澧州、常德、岳州、长沙。】
朱元璋发狠抽出刀重重砍在案桌上,案桌一分为二倒塌,他话语中血气冲天,“给老四传话,给咱踏平辽东,不留女真一个活口,不将女真抹除,他也不用回来了!”
一百三十余万大明遗民呐,就让鞑子活活给屠干净了!
康熙眉头一跳,天音怎会提起这事?这些年他多次南巡,就是为了淡去这事造成的负面影响,此时旧事重提,岂不是将他多年努力都抹去?
一想到下次南巡面对的是汉人仇恨目光,康熙就倍感头疼。
【而清兵呢,以骑兵为主的八旗铁骑,在入关二十年的腐化下早无当年的风光,清兵勉强集结在荆州、武昌、宜昌与吴军对峙。偏偏屋漏偏逢连夜雨,本在观望吴三桂与清兵战斗广西将军孙延龄、四川巡抚罗森、福建耿精忠、台湾郑经接连响应吴三桂。】
【清政权危在旦夕,一个弄不好得被汉人赶回辽东老家打猎。战事失利消息不断传入京城,八旗贵族人心动荡,不少人提议退回辽东,康熙皇帝这时候立年仅一岁还未扛过天花的次子做太子,就是考虑若是战况凶险就让太子退守辽东。】
爱新觉罗·胤礽愣了一下,他被立为皇子不应该是额娘临终前的请求吗?
【
一旦清兵失利,留在北京的康熙遭遇不幸,远遁盛京的嫡子可立即登位以保证皇位顺利交接。】
康熙眉头紧锁,这种被人研究看穿的不悦,令他深感被冒犯。
听到这里他也意识到天音是后世人所言,所以大清亡了后,汉人重新夺回了江山?
康熙并不在意大清会不会灭亡,天下就没有永恒的王朝,当年大清差点退回关外,就算后来被赶回去他也不意外。
【也正因为太子立得太早,其他皇子连表现的机会都没有就被踢出继承人之列,使得皇子们很不服气,开启了“九龙夺嫡”手足相残。】
爱新觉罗·胤禛凝眉,盯着“九龙夺嫡”四字,说出心中疑问,“谁是最终胜利者?会是老八吗?”
【康熙皇帝立下太子后,八旗贵族心稳了下来,这个时候又传进京一个好消息,吴三桂占据湖南不再北进,而是沿江布置防御工事,康熙皇帝大喜见机采用分化手段,只盯着吴三桂打,其他反叛者采取招降,同时给足汉人将领信任,连番操作后朝廷军队士气大涨。】
【三藩叛乱被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康熙皇帝总算是能松一口气,短时间内不需要考虑将太子送往辽东。康熙十五年,在耿精忠、尚之信相继投降清朝后,独木难支的吴三桂在康熙十七年称帝,此时他已经六十六岁,身患重病,穷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