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如此的合情合理。
又或者说,这样的奏请,正好奏到了汉宣帝的心坎里。
专家们甚至从中总结出了除国的步骤,足以看出当时西汉王朝的文书成文流程与传达体系之规范。
但令人不禁胆寒的是,这一套流程,在刘贺去世之后的四十天里就完成了。
甚至包括刘贺两个儿子的死亡。
这时候,我国历史记载详细的重要性就得以体现了,根据《汉书 ·武五子传》记载,“海昏侯贺死 ,上当为后者子充国;充国死,复上弟奉亲;奉亲复死,是天绝之也。”
再加上这份除国诏书中的记载“大鸿胪初上子充=国=疾死复上 子奉=亲=复疾死是天绝之(=是重文号)”足以证明海昏侯去世时,两个儿子还在世。
但“天绝之”。
不到四十天,刘贺的两个儿子相继去世,太守迅速奏请,汉宣帝召开公卿会议,决议除国。
从此之后,世上再也没有海昏侯国。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从南昌快马奔赴西安也是需要很多时日的。
更别提要把这文武百官全部凑齐,根据如此繁复的章节来议论表决了。
这一切,到底是应该归结于西汉时期的效率高呢,还是说背后推手的手腕高呢?
但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都足以证明汉宣帝的果决与政治权谋之高了。
这份果决,对于海昏侯的家族来讲是灭顶之灾,但是对于当时的西汉,却是难得的瑰宝。
也难怪《汉书》中后来记载,汉宣帝靠着仁治中兴,带着西汉走到了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