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的考古队也抽调来了适合进行现场发掘的考古工作者。
一个庞大的考古基地被一点一点建立起了, 楚孑他们这种先到的学者就像是看着一个青年人成长一样,见证着他的壮大。
从几十人,到一百人,再到上千人。
从几个帐篷,到高高拱起的保护盖,再到周边各种医疗、支援团队的建设……
甚至,为了对出土文物进行更好的保护与研究,西江考古所斥巨资在这考古基地中建设了一个实验室。
在实验室考古逐渐成为考古学的重要方向的时候,西江考古所也不愿意落在后面。
不到半年,整个考古基地就已经全部落成了,这在全球范围来看,也算得上是飞速了。
值得一提的是,全部考古工作者,尤其是要下工地、进墓室的一线队员,基本都是二十五到三十五岁之间的年轻人。
这也足以体现上头的意思,想要借着这种难得一见大型考古机会,对年轻的考古人才进行系统化的培养。
在未来的十年里,这个考古基地,将成为全国汉代考古学者的培训基地。
就在考古基地建成的同时,工地也传来了好消息。
主墓周围陪葬坑的发掘工作已经基本完成了。
下一个目标,也是最令人瞩目的工作,就是对主墓M1的发掘了!
不仅仅是考古的老队员们都十分兴奋,就算是新来的队员也都开心不已!
因为直到现在,还没能确认墓主人到底是谁,而那决定性的证据,一定就在主墓里!
……
经过杨领队和屠教授以及一众专家学者几个月的讨论,终于确定了主墓的发掘保护方案。
主墓M1是一个“甲”字形的大墓,总面积400多平方米,根据超声探测以及遥感绘制的双重确认,主墓的构造更像是一个“回”字。
这也符合汉墓的一贯结构,方形层层叠叠,最外层都是回廊,而中间的部分才是主椁室,恐怕真正的棺椁就停留在里面。
一般来讲,考古发掘工作讲究由内及里,这次他们的开掘也不例外,经过和土质学家的确认,整体的挖掘工作将从北边的主墓外回廊开始。
开墓当天的形式犹如开业剪彩一样,楚孑跟着自家的屠教授,以及其他的专家学者站在最前面,而他们的后面是一排拿着专业设备的科技考古人员。
哪怕是不怎么了解考古的人,也知道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被打开时,兵马俑飞速氧化的故事。
很多学者认为秦时代崇尚黑色,而关于兵马俑本身到底是黑色还是彩色的争论,直到如今都没有定论。
要知道这些文物在地下的封闭空间里存在了几百上千年,对环境的变化是十分敏感的,打开墓葬无可避免的会导致空气的灌入,还会引起湿度、温度变化,还有些外部的微生物进入,都会对文物造成不可逆的影响。
以前这些事都无可避免,只能强行发掘,总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这也是考古工作很容易被人诟病的原因。
但现在不同了。
日新月异的科技进展也体现在了考古这个小小的学科上。
在考古基地建成的同时,一些列高科技的精尖设备也从全国各地来到了小小的墩山。
低氧工作室、古尸储存柜、真空低氧封闭装置等等……
一些列低氧系统以及成套的装备,都是首次应用于考古文物保护工作。
要知道,这些设备本来是用于国防武器保护领域的,可以几乎百分百的杜绝电化学以及霉变的损害。
众人皆知的“邱小姐”的后代,原本就是由这些设备保护的。
所以,大家都对这次的考古发掘十分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