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9月17日,中、日两国的海军主力舰队在黄海北部大东沟南部海域展开激战。
北洋海军的“致远舰”以及“经远舰”曾被编为同一组协同抗敌。
其中致远舰就是非常著名的邓世昌管带(舰长)所指挥的船,在致远舰沉没之后,经远舰也被四艘日军主力舰围攻,被击沉于庄河黑岛附近,绝大多数官兵一同沉没。
之后,由于局势动荡,这两艘沉船也没有被打捞过。
但幸好,因为这次的阴错阳差,竟然被大家发现了经远舰的沉没位置。
“我们这次的水下考古行动是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的,借调了3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考古队员。”
何领队继续介绍道:“此前,水下探测小组已经把这片海域‘扫’了一遍,基本确定了沉船的位置。”
说着,何领队就打开了电脑,展示扫描的图像。
“扫了一遍”就是指通过航测仪器,也就是架设在渔船旁侧声呐或者多波簇声呐,以扇形或者一定的角度去探测固定区域。
最终,会在电脑上呈现一个立体的,海底凸起或凹陷的情况。
除此之外,还有对金属敏感的磁力仪,会显示水下的磁力数据,能判断底下有一个体量大约多少吨的船。
而且长宽比能判断出来是一个军舰,不是普通的民船,再结合史料,那么是经远舰的可能性就最大了。
“总之,我们这次主要的考古工作有三个目的。”
“一,搞清楚舰沉态是什么样子,什么姿态、方向和保存状况。”
“二,找出特征点,尤其是结构的特征点。”
“三,发掘水下文物,尤其是能够代表这条船身份的文物。”
“如果我们能证明这条舰是经远舰,不仅对于海军舰艇史、海战史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同样也是对那200余位沉入海底,尸首未还的官兵的交待。”
何领队看大家都换上了严肃的神色,点了点头。
“好的,废话不多说,大家好好休息,明早我们就去码头,去沉船位置水域看看。”
第105章
隔天清晨, 天朗气清,是一个非常适合出海的天气。
水下考古其实比陆上考古更讲究“靠天吃饭”,如果气候不好是坚决不能出海工作的, 毕竟危险系数提高了不止一星半点。
如果天气过度阴沉,不仅有风雨来袭的危险, 水下的能见度也会进一步降低。
“之前我们在粤省水下考古的时候, 就因为梅雨季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鲁小达悄悄跟楚孑说道, “不过, 虽然下不了水, 补贴照算……”
说完,鲁小达自己都笑了。
楚孑也笑了一下。
他知道鲁小达不是贪图那点补贴的人,其实来这里参与水下考古工作的都不是为了那仨瓜俩枣的补贴。
而是为了一些更崇高的东西。
只是有时候,我们不好意思把那种追求宣之于口,于是便只能说一些通俗的原因, 用来自嘲。
他们一行四个人,花了半小时左右的时间便走到了码头。
码头并不大, 平时也只能供小型的渔船、快艇进出, 通常都服务于当地的个体户渔民。
这也是因为另一个问题导致的, 这里的水太浅,只能停靠吃水量比较小的船停靠,而且船只的进出只能是在每天的两个高平潮*时间,可以说是要靠“潮汐”吃饭了。
而且,这个小码头是个私人码头,港口设施也接近于0, 只能满足最基本的停靠船要求,怎么补给、运送设备, 甚至回港吃饭等等问题,则都需要他们自己一起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