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野号打算用鱼雷给予经远舰最后一击,但北洋海军第一游击队的舰艇开始向吉野号发起进攻,似乎是在为自己的残舰吸引火力,吉野号被迫还击,就没有空再去理会经远号了。
等吉野号处理完北洋海军的游击队之后,经远舰已经几乎落幕。
“经远已告弥留,暗轮空转,赤色之舰底暴露水面之上。我军鼓掌高叫万岁。”釜屋忠道在这段记载的最后,这样写道。
……
即使是在黑岛驻地,一众水下考古队员也不愿意闲着,水哥带头开始研究起了沉舰结构,想要推测大家现在的施工区域具体的进展位置。
而他们主要的参考资料,就是经远舰的设计图纸,是由德国多特蒙德LWL工业博物馆提供的(“经远舰”原来由德国伏尔铿(Vulkan)造船厂建造)。
根据图纸,再结合之前水下声波小组所作的多波束扫描图像,大家很快得出了结论:扫描图像内的长方形遗址就是“经远舰”的水线带防护装甲。
看来,他们一直“铁甲堡”“铁甲堡”的叫,也不算是叫错了名字。
铁甲堡整体呈东北西南走向沉态,遗憾的是,西南方向的段边可能已经在战火中被损毁了,不知道埋在哪处的泥沙之中。
这时候,一个奇怪的形态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在铁甲堡东北方向,有一个看上去像是凹陷的形状,似乎是某处金属,但它与船上任何部位的形状都对应不上。
但那里的位置,似乎是铁甲堡的前壁。
可经远舰铁甲堡底缘前后接连了75毫米的拱形防护装甲板,清末将它称为“穹甲”,从名字上也能看得出来,应该是向上拱起的才对,怎么会是凹陷的呢?
分析到这里,楚孑忽然想起釜屋衷道的记载:“赤色之舰底暴露水面之上……”
“难道说,整个舰体是倾覆的?”楚孑提出了一种可能。
众人稍稍思索了一下,水哥点了点头:“确实很有可能,经远舰的姊妹舰‘来远’也是倾覆的。”
说到这,楚孑拿出了之前在海底拍摄的视频和照片。
大家在昏暗的房间里,一次次地看着这些录像和照片,努力地分辨,最终终于确定,铁甲堡两侧的装甲板其横截面为楔形,并且有部分“肋骨”与其连接。
这些和图纸上“经远舰”的装甲带底部信息完全相符,有了这样直观的证据,大家更加确定了船体是倒扣的状态。
把这一点弄明白之后,大家又继续从铁甲堡出发,想要弄清楚经远舰的船首是在何处,通过分析,大家得知,经远舰并不是一个规整的长方形,而是船首宽、船尾窄的梯形。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计算之后,大家很快得出了结论:船首的方向在东北偏东的位置!
至于为什么要找到船首呢?
因为他们这次水下考古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找到能明确经远舰身份的物证。
根据史料记载,位于船头的船舷两侧,也就是经远舰的耳台有两门口径15厘米的克虏伯大炮,这是整个经远舰与同时期的其他的舰最大的不同,也是特征最明显之处。
当然,耳台的发现也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只要确定了耳台的位置,就能顺藤摸瓜找到经远舰的铭牌!
从历史图片中可以看到,经远舰耳台的克虏伯大炮后面,有两个清晰的汉字“”。
寻找这两个字,就是整个水下考古工作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之一。
因为只有它才能确凿的证实这条沉舰的身份。
而在推测出耳台的位置之后,之后的工作就更能“精确打击”了,唯一有点苦难的是,因为整艘经远舰呈现倒扣的沉态,沉舰的耳台都还在海床之下。
水哥当机立断,决定开始加大抽沙的工作量,不仅要让粤省打捞局一个队伍抽沙,他还立即调来了两个小型的抽沙抽泥机,决定让两个水下考古小队自己组装自己负责,以后就可以三管齐下,把时间“抢回来”!
……
经过三天的休息,“苏力”终于过去了,一众人又收拾好东西,重新登上了浙奉662号工作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