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学术型偶像 铁马倦倦 3189 字 2024-01-25

每天潜水队的队员在做水下例行检查的时候,都会带上去几张渔网或者是渔网碎屑,简直就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楚孑当然不会因为这是别人的工作或者这是别的小队的抽泥管而不管,只是见那张渔网有一半被压在了海泥之下,迎风招展的,所以就用小刀把露出来的缠住抽泥管的那部分隔断了,然后带回了工作平台上。

上岸后,楚孑果然毫不意外地发现所有队员哪怕是今天没有任务,应该好好休息的那些,都在平台上等着他。

一群大老爷们虽然也不会直接问“情况怎么样”“难不难受”这些矫情的话,但目光也都各个透着关切,显然对他这位最小、资历最浅的队友十分上心。

楚孑总觉得这些眼神很熟悉,等到他回到家之后,有一次找他哥楚家明的时候才恍然意识到,这些眼神和他哥看小狗的眼神是一模一样的。

今日份的工作在几位队员的接力之下就算是圆满完成了,虽然根据最后一位队友的反馈,他们并没有突破这一层硬邦邦的淤泥层,但他们也相信,顺着这个方向挖,肯定是能挖到海床下面较为柔软的沉积层的,到了沉积层,就可以直接用抽泥抽啥管了,工作就会方便的多。

隔天,大家本要继续进行挖泥作业,但水哥下去观察了一圈情况,发现今天水下的流速不太友好,所以只能暂时叫停了这个任务。

大家也都觉得有点遗憾,但水下考古就是这样,“靠天吃饭”的时候比陆上考古要多得多。

但一帮人也没闲着,说什么都要帮文物组那边把工作干了,文物组的负责人都快惊喜哭了,赶紧把之前好不容易清理出来的文物全都一股脑拿了出来。

大家有的帮他们收拾,有的帮忙编号、记录,楚孑当然还是帮他们拍照了,就这样热火朝天的忙活了一上午,竟然把积攒了小半个月的任务全都清理了。

文物组负责人说什么也要请大家吃“小灶”,竟然从工作平台某处不起眼的地方拎上来了两个“地笼”,大家这一看,好家伙,那地笼用平时吃剩下的牛肉做诱饵,竟然真的捞上来七八只螃蟹。

一帮人纷纷吐槽文物组负责人不厚道,有这手艺竟然之前一直没提,忒不把他们当哥们了!文物组负责人尴尬一笑,中午亲自下厨,做了一道结结实实的避风塘炒蟹,大家都吃了个酒足饭饱,这一篇才算翻过去了。

到了下午,海底情况终于好了不少,大家就又开始安排起了“下海”的任务。

有了第一次的经验,楚孑这回就熟练多了。

但他没想到,刚到水下铲了两铲子,忽然就泄劲儿了。

戴着面罩也没挡住他飞扬的笑脸。

坚硬的淤泥层终于被挖通了!

第117章

挖到这个程度, 楚孑即使是在水底也没憋住,开心地笑了一下。

然后,他又挖了几铲子, 将第二层的硬质渣泥层的最后一点基本全都挖松动之后就回到了岸上。

等他把这个消息告诉潜水队员的时候,大家都挺高兴的, 几天机械性的工作终于有进展了, 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到了下午, 大家又开始下水, 这次带的东西可就“现代”多了, 楚孑第一次觉得带抽泥软管下水是这么的开心。

不过轮到楚孑的时候, 他发现大家已经都把那些碎泥硬块抽的差不多了,他就随便吸了一吸,主要是给大家收了个尾,一个漂亮的、半径一米半左右的大坑就这样出现了。

等吸完之后,楚孑就把抽泥抽沙管和别的工具都系在水底提前布置好的行动绳上, 然后就上水了。

今天不只是工作进展不错,连天气都是好的“令人发指”, 在经远舰的历史图片中, 有一张来自日军拍摄的, 那天天气也很好,能在经远舰的后面看到连绵的黑岛镇山脉,而今天亦是能看到。

楚孑洗过淡水澡之后赶紧又拿出了相机,将这美丽的一幕记录了下来。

可惜,和那张历史图片不同的是,经远舰不在了。

到了傍晚, 晚霞笼罩之下,晴朗了一天的天空显得更加迷人有魅力。

这场景如果生活在城市, 只怕十天半个月都见不到一次。

都说“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第二天果不其然又是一个好天气。

工作方面,经过一宿的辛苦作业,粤省打捞局也传来了更好的消息,说在对整个区域进行大面积抽泥抽沙的过程中,终于发现了左侧船体的煤渣口,这个发现就像是三角定位法的第三个角一样,基本可以确定经远舰铭牌的位置范围了。

当然,这个范围对于陆上考古来说可能只是两步路的功夫,但是对于水下考古来说可能还是太大了。

这就是水下考古队员的新任务了,水哥立即召集了团队再次开会,根据经远舰的设计图纸、之前拍摄的照片和水下精密扫描的结果,精确测量出了煤渣口到经远舰铭牌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