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孑回到学校,一秒钟也没耽误,拿起电脑就去了图书馆。
在这里他才第一次真正的了解“考研”。
通常大学生决定考研之后,有大概六个月左右的复习时间,而他因为决定的比较晚,现在只剩下三个月了。
很多人都说考研比高考还累,但楚孑觉得考研更好的一点在于信息高度透明,只要你认真查,没有查不到的资料。
他想报考的专业就是云大的茶学专业,茶文化与茶树栽培方向*,这是十分确定的,因此就省却了很多挑选专业的时间,但因为茶学专业是在农学的大类里。二级学科为园艺学,所以他要考的科目和农学专业也没有太多差别。
考研一共要考四门科目,分别是:政治、英语以及两门专业课(有些专业可能要多考几门)。
而楚孑经过搜索,确定了他要考的科目就是(101)政治、(201)英语(一)、(315)化学(农)和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查完之后楚孑就眉头一皱。
他本以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会偏向文化层面,但没想到要学的还主要是理科的内容。
他可是高考结束后,三年没碰理科了啊!
不过他也有点庆幸,幸亏当年文理分科学的是理科,不然现在真就成了毫无基础的学习了。
但接下来才是重头戏。
他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英语和政治自己应该都能应付的来,毕竟前者他有多年积累,而后者主要是多看新闻,多背一位叫肖秀荣的老师写的材料就可以了。
而且这两门科目也不太容易拿到极高的分数和极低的分数,大家的分差都不大,所以楚孑还是比较有自信的。
最难的还是两门专业课。
而这才是重头戏的开始。
他先是查了查化学(农)要考试的范围,然后惊了个呆。
《高分子化学基础》、《有机化学反应原理机理》、《物理化学(上)》、《物理化学(下)》、《环境化学》……光是参考书就有十本之多,还不包括习题册。
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的考试范围之广也与这个大差不差。
幸好有系统加持,不然楚孑肯定搞不定。
于是他立马就钻进了系统里,开始了暗无天日的学习。
其实抽丝剥茧之后,发现任务也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重,作为农学化学,考察的主要是基础化学的知识,比较专业的则是环境化学这一门。
这门科目主要是研究水、土壤、大气之中的各类物质相互之间的反应,更为重要的应用是各类有毒有害的化学物质的检测,减少各类会对作物有害的化学物质的产生与迁移。
毕竟是化学,万变不离其宗,楚孑在上一世也看了不少化学方面的书,高考的时候也专门学习了一大部分超纲的有机化学内容,因此继续学习的时候倒没有感觉有太多阻碍,一脉相承的继续学习就好。
毕竟智商的很大一部分参考标准就是记忆里,楚孑知道自己的记忆里一直都算是比较好的,甚至很多事都过目不忘,所以学习的时候也觉得得心应手。
更何况,这对于楚孑来讲是一门新的学科,只要是在学习新的知识,楚孑就会感觉到快乐。
另一座大山就是《植物生理学》了,当年高中生物学的实在是太浅显也太庞杂,而楚孑也没有什么契机去专门学习植物相关的生物知识,因此对他来说这才算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新领域。
但同理,只要是记忆里过关,逻辑思维能力强,学起来也不会感觉毫无头绪。
一边学考研的时候楚孑就一边在想,看来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是一种能力,学习本身其实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学的越多似乎也会越来越找到如何学习一门新学科的方法,让学习变得简单。
当然了,这些都是楚孑闲暇之余分析出来的,他现在还是得每天沉迷读书与做题,当真觉得比当初高考时还辛苦一些。
除了这些科目的学习之外,每天睡觉之前或者吃饭的时候,他也还会看看茶学相关的资料,毕竟之前对茶学可谓是一无所知,而从茶叶的历史角度看茶学文化也是一种乐趣,毕竟楚孑对于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还是挺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