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学术型偶像 铁马倦倦 2838 字 2024-01-25

楚孑和温如玉赶紧到真正的凤凰窝查看,这里的茶园面积很大,比阴功水和小平掌加起来的三倍都要大,视野开阔。

但很可惜,这里的茶树年龄都在几十年,显然是解放之后才栽种下来的。

可就是这样,楚孑也觉得十分了不起。

这里的坡度比阴功水还要大,几乎是70°,别看只高了十度,但70°已经几乎是人能立足的极限了,楚孑和二师兄走着都觉得费劲,足以见得当年人们在如此恶劣的自然环境下栽种这些茶树的艰难和决心了。

逛完这里,他们三人便打道回府了。

有道是上山容易下山难,他们下山的时候比上山还要狼狈的多,温如玉更是直接在山坡上打了个滚,吓了楚孑一跳,幸亏这人天生是运气好的,一路避开了各种枝丫和石头,完全没有受伤,还一个劲傻笑,觉得颇有趣味。

三人就在景星住下了,因为第二天还是满满的行程。

一大早,他们便往三康古茶园进发。

但在路上,楚孑被一所学校吸引住了目光。

这里是景星中心小学,本来是一所平平无奇的学校,但竟然在院子里就有几棵参天的古茶树。

李文介绍说,这里是全云省的小学勤工俭学基地。

楚孑十分好奇,小学不是义务教育吗?怎么还能勤工俭学?

李文说道:“虽然小学和初中都是义务教育,但之前有很多家庭也不愿意送孩子来上学,一来是他们住在山上,往返太远了,二来是因为六七岁的孩子已经能帮家里做活了,很多家庭嫌来上学太费时间,就不送了。”

楚孑听完,细想觉得也对。

毕竟还是太穷了,连上学都觉得是奢侈。

“但有了这个勤工俭学基地就不一样了,”李文朝校园后山指去,“那里还有一片小学自己的茶园,到了采茶的季节不光是这些孩子,连他们的家长都会来帮忙干活,这些收入学校除了留下一笔专门运营茶园的必要经费之外,全都回馈给了孩子们。”

“在这里的帮过忙的孩子,每年可以领两套免费的校服,而且没有书本费和学杂费,这样一来,学生们上学的负担就没有了,还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而且学校还会请一些专家学者进行茶文化的讲述,一箭好几雕,现在全景星已经没有适龄儿童不上学的现象了。”

楚孑和温如玉听完,也是止不住地点头赞叹。

按照常理,可能会觉得让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工作是非常不合适的,但正所谓因地制宜,在景星,用茶园的方式让他们参与劳动才是最优的解决办法。

楚孑再一次钦佩景星市政府的眼光和手段。

在小学耽误了一点时间之后,三人加快了脚步,竟然很快就到了一片开阔的古茶园。

这里便是全国有名的三康古茶园了。

在全国性质的普洱茶斗茶比赛中,三康茶园出产的普洱茶屡次获得金奖,说是全国最有名的茶园也不为过。

但出乎楚孑的意料之外,这里并不是很大,树龄也普遍只有六七十年,虽然叫“古”茶园,但处处都是“新”的气息。

不过,李文说了一句话,瞬间抓住了楚孑的全部注意力。

他说:“三康茶园之所以有名,除了科学的管理方式外,最为主导的,其实是茶文化的思想。”

楚孑忙问:“具体是指什么呢?”

李文解释道:“可以大体从两方面来说,一种是茶树的种植文化。”

所谓种植文化,其实是从多年的经验中积累而出的一种科学有效的种植方式。

一谈到古茶园,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参天的古茶树,这其实是不对的。

景星是紧邻茶马古道的地方,也是茶马古道上非常重要的驿站,因此这里自古以来就有各地的茶叶种植信息,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从中总结出了一套非常科学高效的种茶方式。

他们会将茶树锯断,并在茶树墩上放置一块巨石,这样以来树冠在生长的过程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开散起来,行程巨大的彭冠,一来方便采集,二来也会让枝杈更多,同时提高了产量和生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