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朝堂的变换,让大家以为丁忧三年的林如海此番回归最多有些尊荣, 再也不负之前大权在握的强盛。毕竟这吏部的代尚书这几年干的不错,眼见着也越来越受皇帝的重用,这挂着尚书名头的林如海少不得要退位让贤。
结果没让他们失望,林如海确实退出吏部,可是却也不想大家所想的那般失宠。林如海进宫两个时辰, 前脚刚进府,后脚戴荃便亲自赶到林府宣旨。
一番冗长的赞扬之后,便是加封林如海为文华殿大学士,太子太师,入内阁,总揽内阁事物。同时加封江映蓉为超一品国夫人,共享尊荣。
这里就要解释一下:文华殿大学士正一品,文官最高级别,协助皇帝管理政务,统辖百官。但因大齐为避免权利过于集中,采用六部各司其职、分而治之的办法,实权分别集中在各部尚书手中。
是以文华殿大学士更多的是议政权,说白了就是帮皇帝出谋划策。名头好听,行政实权反而不大,主要给资望特重者施恩。
太子太师,并不是单纯字面意思上做太子的老师,更多的是一种隆恩的体现。何况太子已经三十又五,早过了上学的年纪,更不可能让林如海去重新教导他。
皇帝此举一则是给林如海加恩,二则是要告诉大家一个态度。太子之位稳得很,心腹重臣都被加封太子太师,旁人就别生什么不好的心思。毕竟太子太师这个名头多少跟太子一脉要扯上些关系,这也是明晃晃支持太子的手段。
至于内阁,在大齐也并没有其他朝代权利那般大。古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就是几个年纪大了的前前前状元榜眼探花之类的科举能人组成的。还是帮皇帝出谋划策,参政议政而不行政。
反正以上官职都是荣耀加身,但实则实权并没有想象的那般大。林如海一次性加了这么多殊荣,皇帝就是想告诉大家,这就是做纯臣的好处。哪怕你年纪大了照样恩宠不减,是朕的信赖倚重之人。
当然这些本来就是皇帝打算好的,更别提林如海一进京就给他送了这么大一个惊喜。看看这臣子做的,丁忧期间还不忘钻研学问,竟然研究出如此实用有效的启蒙之法。
还提议要编纂字典,雏形大纲都有了,只剩下派人合力完成。皇帝已经可以预见字典一出,将会如何造福天下读书人。不,不光是读书人,将会有更多的百姓有机会迈入读书识字的行列。不求有科举之才,但求有通达明理之能。
这是要让大齐军事文化教育齐头并进,全面发展,这每一步路都在为将来的盛世繁华奠基。皇帝恨不得每个人都像林如海这般文能治世,才能通儒。既有实政之能,又有教化之功,关键还忠心不已。
这样的人才可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皇帝自然倍加珍惜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