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早就防着王家过来兴师问罪,先发制人派人把王氏做下的丑事讲了个明明白白。白纸黑字写的清清楚楚,容不得半分辩驳,王子腾看后气的脸上青红交错,五彩缤纷。贾母把王子腾夫人请到府里,只言这等恶妇本该休回娘家,可荣国府还有王家一门媳妇,这凤丫头知理能干,是个好的;况且王家也还有未出嫁的女儿,若是家里出了个被休的姑姑亲事上怕是有碍,大人的错不该牵连无辜小孩子家,问王家夫人如何处理。要么说贾母精明呢,皮球踢给王家,让他们下决定,免得将来后悔翻出什么话来。

王家夫人快恨死这个小姑子了,对贾母的手下留情千恩万谢,回去就说动王子腾不再管王氏这个妹妹。王子腾直接派心腹传了句话:王氏在家时身体便不好,这些年越发严重了,还是找个清净的地方好好静养吧,至于能不能养好便听天由命,只能说是尽人事罢了。话里话外表示王氏可以入土为安了。

贾母得了这话,便命人给王氏平日的饭菜里下了些让人虚弱的药,小佛堂的佛像掘了之后,很快又重新放了一尊遮住了黑漆漆的私库入口,王氏便被关在小佛堂不得跨出大门半步。既然你喜欢吃斋念佛,干脆就成全你,能死在这里也是你的造化了,这是贾母的意思。

王氏那次醒来之后身边都是些粗壮的婆子,没一个熟悉的人,本以为要受大罪,可没想到除了不能见人,也没人来看她外,平日里的饭食也没弄得太差,一日三餐茶水不断。如此几天后,王氏渐渐放下心来,以为贾母等人顾着宫里的元春和宝玉,不准备对她这个生母做什么。既如此那就安安心心坐在佛堂念念经也行,反正是她惯常做的事儿,不觉得乏味枯燥。等元春一招飞上枝头变凤凰,或是宝玉蟾宫折桂中状元时,便是她重见天日之时,她有耐心等的起,贾母总要比她先去了。

王氏想的美,可没想到不过几天功夫便四肢无力,精神不足,又过了三两日连床都下不了了。此时王氏才终于觉察到不对劲,只是已然神志不清到口不能言,她只隐约感觉到有人把她重新抬回了正房,来来往往丫鬟婆子精心伺候,还有一波又一波大夫过来看诊,一碗又一碗的苦药往下灌。

有人要害了她,她想大声呼救,可只能发出含糊不清的音节;她拒绝喝药,可总有粗壮的婆子捏着鼻子强行灌下去,拼尽全力打翻了一碗还有另一碗等着。看她不配合,还有来探病的人摇头叹息:二太太是病糊涂了,连药都不喝了。亏得荣国府厚道,到处沿医请药,上好的人参用起来一点也不眨眼,想方设法给二太太续命。政老爷也仁义,为着发妻连日在外奔波,人都瘦了一圈;老太太也疼儿媳妇,担忧的跟着病了起来。

不,不是这样的,这些都是假的,是荣国府的人要她的性命,你们不要被他们骗了,救命,救命。无论王氏心里如何竭力呐喊,外人都听不到了。

好不容易见到了心心念念的宝玉,她努力睁开眼睛,神色激动的张嘴想要宝玉救她。可却被解释成她这是舍不得儿子,才激动成这样。王氏体会到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的绝望。

宝玉当然只会以为王氏真的是病入膏肓,无药可治。看着老太太老爷,甚至平日里不亲近的大老爷、大太太各个关心异常,只觉心内感动非常。一开始他吵着嚷着见王氏,贾母借口母亲见了儿子容易激动,不利于养病,十次总是拦上七八次。等宝玉真见了王氏后,确实如贾母所言,果真情绪异常激动,总是闹得人仰马翻,便真的尽量少去探病。

就这样王氏在一众人的期待中终于归了西天,去寻找生前最为信奉的佛祖,丧礼也办的体面隆重,外人谁都不知道她犯下的恶事,吃斋念佛的慈善形象还保持的非常良好,也算死得其所了。

荣国府也因此在外人面前刷了一波好名声,果然是个仁善之家。王氏的死亡能帮着荣国府造一波势,也算是物尽其用,不浪费了。

而知晓那日佛像异变的下人,原本伺候王夫人的都被打被卖,没机会向外人吐露;其他的诸如赵姨娘之类只能好好教育不得外传。可这世上哪有不透风的墙,荣国府的下人规矩又不是那么守规矩,外边总归流传了一套颇为接近真实情况的版本。但目前只是小范围当做故事传,直到后边佛门事件频繁爆发,知情人才联想到这荣国府小佛堂事件是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