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小样,孤还斗不过你们?开玩笑!太子心内偷乐,面上严肃,泡在正殿内给皇孙念书做胎教。
第183章 佛门本是清净地,无可奈何惹尘埃
雍和七年黛玉开始着手创办妇安医学院,专门招收女学生, 培养女大夫、女医助。太子积极支持, 帮其扫除一切可能的障碍,并成功从太医院挖走数名精通药理、医理的太医在妇安医学院挂职授课,其余课程则由从江南带回的六位孤女暂行教授, 她们六位也会继续接受黛玉的亲自教导。女学生大多从孩子较多、贫困无依的家庭中而来, 一家只有一个名额。因学院负责学生饭食、住宿, 若是表现优异者还会发放奖学金, 很多养不起孩子的人家看到告示后,便会主动送到各地府衙,由其统一送至医学院。
前半年的课程主要是教习识字、写字,同时辨识草药,再从中挑选出资质优良的往女大夫的方向培养,其余资质普通者则培养为女医助,职责类似现在的护士,但还会着重培养其处理外伤与缝合的能力。妇安医学院的第一批女医助有大半送入边关军队, 帮助军医治疗伤患, 那一手处理外伤和缝合的功夫挽救了不少边关将士的性命,大大提高了受伤将士的存活率。虽然之前太子已经安排一批人学习外伤处理与缝合, 可从此时开始才算真正在军队中广泛应用,而这些女医助不仅心理素质过硬,而且技术上明显更为标准规范、有效率。
同时在京城开设了第一家带着公立性质的药铺——妇安堂,这便是妇安医院的前身。反正经过太子三寸不烂之舌的一番忽悠后,已经从太医院退休的几位老太医愿意每月轮流出诊三日, 再加上太医院有几个大夫自愿出诊,还有黛玉带回的六位女子作为实习大夫出诊,整个妇安堂的医疗队伍还算完善,最起码已经比一般的私人药铺要大上许多。
妇安堂的所有药材都只比成本价多收两成,相关人员的衣食费用各种补贴则均由雍和帝私库而出,整个妇安堂的收益则用于妇安医学院的日常各项开销,不够者暂且由几位大佬集资支持,目前的规模大佬们还能承受的起。待后期规模扩大,初见成效后,便每年从国库拨银作为朝廷专项补助。
妇安堂的看诊对象自然也是普通百姓,虽沿用在江南时的药铺名字,可京城这家并不是单单诊治女子病症,只要有病者均可上门诊疗,只不过将男女患者分开诊疗,女患者主要由那六位女大夫看诊,旁边会有一位老太医把关。因着大夫大都医术高明,难得一求,再加上都尽量选用平价却不失疗效的药材,并不恶意开设高价药,辅一开张便深得百姓们的赞誉,前来诊治的病人络绎不绝。因暂时人手有限,最后不得已只能根据病情的轻重先登记排号,急症重症进堂便优先诊治,轻症缓症便按预约时间另行进堂诊治。
黛玉的医学事业如火如荼、有条不紊的进行着。而荣国府和其他几大家族在元春死后终于也走到末路,先后被抄家流放,府内男眷、女眷均被压入大牢。荣国府这一世的罪名比上一世稍微好一些,又因着多少有江映蓉、林家、两个出嫁女的情分在,阖家男人只判流放之罪,女眷则是发卖为奴,这是给机会让他们从中斡旋,富贵是没有了,可不至于要人命。
迎春早早派人将大房女眷尽数买下,安置在早就准备好的京郊的一座两进宅院里。二房女眷则是探春派人买下,亲娘赵姨娘和弟弟贾环则接到府里安置,邹氏、贾珠、李纨、史湘云等则是另外安置了一处小院。史湘云还是在贾母的撮合下与宝玉成亲,两人倒也过了几年无忧无虑的快活日子,只是没了书中黛玉之死的刺激,贾宝玉这一世并未考中举人。至于贾赦、贾政等人,迎春夫婿也早就安排妥当,各处打点好,一路上安全无虞,到了流放之地也不会被人太过欺负,吃饱穿暖不成问题,只怕要辛苦劳累些,待过个两三年便能想法子求了圣上将人接回京城安置,也不是什么难事。
贾母在元春死后便有些心灰意懒,又经历抄家之祸,人是彻底不行了,安排好后事,没两日便去了。去时因荣国府大部分人都在牢里,最后还是贾敏、迎春、探春这些外嫁女张罗着发丧办了丧事,自然不敢大办,最后草草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