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竹筒下方接了一个长三角的的粗陶片,这种粗陶只不过是寻常泥巴经过极为简单的烘烤,孔洞非常多,也谈不上保水。

但是夏安然要的正是这种。

这种灌溉模式是现代夏安然使用过的,在农业上并不会被使用, 因为原材料成本过高,反而是在个人园林中使用比较多。

其作用多半是为了应付主人因为小长假需要暂时离开作物, 或是给主人们一个偷懒的机会。

其原理是利用陶土的不保水性, 以及泥土干裂后出现空隙、湿润后会堵住陶土的气孔等原理,进行自动灌溉,后来还有利用虹吸原理,只要有一个大水桶, 便可源源不断得自水桶中汲取水。

当然,出于密封性的关系, 这种灌溉模式在东汉末年是办不到的, 但是仅仅是透过操纵陶器的目数多少,来控制下水量还是可以。

之前便说到,在植物极度缺水的时候, 正确的灌溉模式便是滴灌,一点点湿润根部附近的土地,如此才能让这些水量被植物完全吸收,不会因为土地干裂而下渗浪费。

但是人工的滴灌难度太大。

按照如今的科技能做到的无非是在竹罐上开孔,引水入竹罐,让水透过小孔滴落。这样的操作又有麻烦,需要竹器量大,且因为此地多为平原地带,没有地面的显着落差,若是搭建在空中,则需要建立若干提高水位的装备,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

他目前想到的一个就是在田垄间埋设开洞的竹管,在地面留下灌水孔,由农人每次灌水,然后地下竹管通过毛细原理向植物供给水分。

但是城市建设有一个需要遵守的准则,在技术还不全面,原材料不能保证十年、二十年完好的情况下,能够在天上走的,尽量不要去地下,这就是因为地下的维护难度会提高,而且发现问题也势必有延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