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页

等到崔颂走后,董卓才拿出另外一张帛书,上面写着一段话:遵与清河崔颂有隙,恐为崔颂不喜。若有诽谤之语,恳请当面对质。遵之所言,发自肺腑;遵之忠义,日月可知。还请太师明鉴。

江遵或许是因为知道崔颂获得了何休的许多著书,极有可能察觉这些策言的出处,所以在献策的时候特意写了这些话,一方面为自己开脱,另一方面顺手给崔颂挖了个大坑。他哪里想到崔颂不仅没有跳下这个大坑,反而冷眼看他作死。而他也因为这一句话与这一份策论,将自己带入死路。

至于无名谋士,江遵的“伯乐”,为了排除异己,尽耍小心思,却不知道这些自作聪明的行动让他在后来——这封策论激起众怒之时,被董卓推出来当了替死羔羊。

崔颂回去后,同郭嘉说了这件事。

郭嘉道了句,可惜了。

崔颂知道他在可惜什么,此等意义重大的策论,被埋没了可惜,被人拿来胡乱使用亦是可惜。

郭嘉误解了崔颂的沉默,宽慰道……

第85章 众叛亲离(一)

“明珠蒙尘, 不过时候未到。待到海清河晏之时,拂去上面的尘埃便是。”

崔颂还在构想接下来的布局,听到郭嘉这一句话,一时没反应过来。

他顿了一顿,才想明白郭嘉说的是什么:“这是自然……恩师高义, 写下此番策论, 非为名利, 不过是为了‘学’字本身。”

崔颂想起那本书上类似编者按的自述。

“故异想天开,大胆谬言。后世之人, 如有时遇, 尽可自取。”

何休并不在意虚名浮利。他一生专研经学,心质纯粹。为了所坚持的学术,他潜心耗费十七年心血, 集之大成。他的政治言论大多揭露时弊,非为一利之私。

许多著作从未公开, 甚至不曾署名, 也不愿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