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本就面色不豫, 听到这煽风点火的言论, 立即指着掾属大骂:“混账!那几人是有功之臣,正因为有他们的帮助, 董卓才会如此顺利的被我们诛杀。你当我王允是什么人?是和董卓一样残暴无度,不分青红皂白地残杀功臣忠良的佞贼吗?你要是总藏着这些奸邪心思胡乱鼓动,明天也就不用过来做事了。”
掾属忙不迭地赔礼道歉, 心中却恼恨地嘀咕:昨天一言不合就要把蔡邕拖出去杀了, 今天装什么大义。
然而掾属并不知道, 蔡邕与崔颂几人不同, 并不曾参与灭董大业,昨日又在王允的庆功宴上无端为董卓喟叹,自然惹恼了王允。更何况,王允昨日说要诛杀蔡邕,不过是一时的气愤之语,并非非杀不可。
至于后来没有改口,一来是找不到台阶下,为了威信强行绷着,二来是想吓唬蔡邕与群臣,起到震慑立威的作用,颇有几分“新上任三把火”的意思。
他想把蔡邕关押起来,等群臣多为蔡邕求几次情,他也就顺着台阶下了,顺势饶过蔡邕的性命。
谁知,这些人并不给他发挥的机会,那蔡邕还没被丢入监狱呢,就在宴会上与他别起了劲。
如果王允知晓了史书上的发展,估计还得感谢崔颂他们:如果没有崔颂等人的制止,蔡邕将会死在狱中,而王允,也会因为这件事被世人诟病,引起众多文士的不满。
王允骂完掾属,又接到蔡邕乞老还乡的消息。
蔡邕今年六十,正是耳顺之年。若非董卓强召,在这个七十古来稀的时代,他早就可以颐养天年。
然而早不乞老,晚不乞老,偏选在这个时候,在王允看来,就是在对宴会上的事表示不满。
王允愤而冷笑:“这些人自断仕途,我又何必管他们?”
遂不再理会。
过了两日,几人结伴出城,吕布前来相送。
他对崔颂几人颇有几分好感,不然不会在宴会的最后一言不发——他最初可是为了迎合王允,第一个对蔡邕发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