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得出了她还挺喜欢加班的结论。
感觉怪怪的……
虽然周皎这么想,但如今她和诸葛亮夫妻一体,自然也要征求一下诸葛亮的意思,尤其是如果她要重新回去任职,之后就要与担任丹阳郡郡丞的诸葛亮短暂分离,有一段时间不能见面。
诸葛亮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件事情,表情分外坦然,道:“既然如此,那便回去继续准备。”
周皎眨眨眼,一时间觉得自己脑补太多,道:“我还以为你会多想想再回复我呢……”
“你本就喜欢做这些事情,我为何要拦你?”诸葛亮眉眼带笑,道:“何况之前你与我一同外任新野,吃了近两年的苦,如今也该留在秣陵多多休息,养好身体。”
周皎不由露出一个笑容,道:“知道啦……”她说完还有些欢喜,伸手搂着诸葛亮的腰,靠在他怀里道:“你真好……”
诸葛亮莞尔,伸手轻轻抚着她的长发。
之后诸葛亮便启程前往丹阳郡任职,周皎则在孙策一纸令下,通过钱财赎买与合同变更,将周家的私有学堂变成了公有学堂,虽说经办人周皎就是拥有者本人,但是该有的程序还是不能少的。
学堂“易主”之后并未改名,只是挂上了孙策的亲笔匾额“秣陵学堂”。
等到折腾完学堂转手的这一大堆程序之后已经是夏日了,诸葛亮偶尔寄来家书道明自己的情况,周皎便忙着在各地兴建学堂。
先前只是周皎自己办的学堂,难免有人对此不感兴趣,因此并不愿意来学堂就学,但是如今学堂成了孙策大力提倡、一手包办,原本对学堂有些偏见的人也不免改观。
一时间江东之中掀起了一阵“读书潮”。
学堂建址尚且不说,毕竟修房子不算难事,更难的是去找合适的老师来进行教学,毕竟像司马徽、庞德公这样的名师不是遍地都有,既要坚持教学质量,还要保证覆盖面积,实在是有些难过,好在这个时候陆绩伸出援手,将陆家家学中的先生外派出来借给周皎,同时还有前几年春试之后虽然榜上有名但并未“顺利就业”的学子前来充当老师,初步设置的近百所学堂总算是初见起色。
周皎连轴转了许久,难免身形消瘦,每天累得人仰马翻,回去连女儿也顾不得逗弄,回了家便倒头就睡,有时还要前往不同的地方查看学堂的情况。
除了招生之类的问题,学堂最大的特色便是大量的藏书,周皎在此之前就将活字印刷术的情况与机巧院透露了,机巧院出手也很快,半个月左右就做了一套常用字的泥模,基本能够解决秣陵学堂中的藏书印刷问题,机巧院的人不分昼夜、不辞辛苦,总算赶制了不少藏书出来,供给各地书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