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看到这一句“自嘲”,康熙还会心一笑,说上一句“他倒还有自知之明”。
而现在,两眼不染尘埃的储君,可不是康熙希望看到的,他希望胤礽能够心智更加成熟一些,去接触、懂得那些阴影下的东西。
年轻时不好好教他,等他真正长大到风光霁月,心灵高洁的时候,恐怕就很难再掰回来性子了。
天真无邪是孩子才有的,可是孩子总要成长,成长了才能经历得住风雨,心智才能坚定。
而康熙,他亲自培养继承人,想要培养的是能够理解自己,懂得为他分忧的“同道之人”。
瞧瞧那完成了统一七国霸业的秦皇,培养出一个“仁厚”的继承人扶苏,晚年时父子二人关系不睦,政见多有不合。
康熙想要培养的,是能够与他“政见相合”的继承人,包括那只小仙兽,他也想要一起影响了。
胤礽想了想,思索道:“儿臣是大清的储君,所站的立场当然是大清的立场了。况且文字之事,自古以来就有,古时候齐国崔杼弑君篡位,史官如实记下,当即身首异处。秦始皇还焚书坑儒呢!西汉时杨恽腰斩,宋朝苏轼的乌台诗案。”
学史越久,对于史书上的寥寥数笔更加清晰明了,所学知识越多,感悟更为深刻。
“到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时候,因为他对个别字忌讳,人徐一夔给他写贺表没注意,就加了个‘光’字,一个‘则’字,他就把人给杀了。”
“想在想来,似乎对文字的控制,元朝才是最宽容的,他们一点不忌讳人们称呼他们为‘蛮夷’之类的字眼,也没因此而杀人,忽必烈还送宋恭帝钱送他去出家,虽然那也是为了维护他的统治了。后来因言之事杀死宋恭帝,也只是杀其一人,没有连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