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有钱没错,国库里还有余财余粮,可前些年刚经历过三藩之乱,之后又要平台湾,这里面就花了许多钱。

如今又要支持太医院,又要修路,又要支持全国各地粮仓搞粮种种植研究,还要拨款治河、赈灾扶贫……

国家收到的税在近两年是有所增长的,这证明各地方的百姓们逐渐稳定,农业复苏,经济变好。

可问题是抛出去的钱比进账的钱要多,这里面收支就不平衡了,最有赚头的琉璃官窑又是内务府的,赚钱进的是皇上的钱袋子。

户部的收入来源于地丁钱粮、盐课、关税,前两者占主要地位,而关税收入,因为海禁之策的影响,收入只靠内陆各关之税,一直都是那半死不活的数字,几年都没多大变化。

两位尚书齐齐上奏,请奏皇上重视近两年的国家财政问题。

下朝会后,胤礽先是陪伴康熙批阅了一会儿奏折,户部两位尚书的上奏是临时所写,从户部紧急传达上听,直接到了康熙手中。

帝王将奏折批上已阅,关于户部收入问题,解决的方法无外乎增加税收、鼓励商贸、开设海禁,税收是不会轻易加的,商贸与开设海禁之事,恐怕要再拖一拖了。

康熙拿着那奏折陷入沉思,边上悄悄凑过来一个小脑袋,好奇问他:“汗阿玛,儿臣叫了您好几遍您都没有回答,是遇上什么难题了吗?”

康熙道:“户部尚书上奏,说两年来户部所出项目过多,耗银厉害。”

还暗示他将琉璃官窑从内务府转到户部,等于让康熙私掏腰包去贡献给国库,想得倒美。

胤礽恍然大悟:“还是钱的问题,儿臣之前建元宝的时候,就已经考虑到国库做大项目会缺钱了。”所以他才又是弄水泥,又是搞粮食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