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性格跳脱,鬼点子多的太子,皇长子要稳扎稳打、脚踏实地许多。

尽管心里也知道,太子与大阿哥见了面,必定会影响到他,可第一次拿到长子用词严谨、稳重的上奏,康熙果真十分重视。

阅兵可有助于帝王与朝臣了解到大清军队的现状,亦可借此名目来操练八旗,这事儿的效率比帝王带领八旗及王公去围猎似乎更高一些。

帝王思索再三,有些不放心这样的大事交给两个孩子来搞未免儿戏,于是责令兵部尚书及礼部尚书,共同拟定章程,实行训练计划,并选择出适合参与阅兵的人马。

步兵、骑兵、刀兵、弓箭兵、弩兵等等,常驻在京师的八旗分为上三旗与下五旗,并且还从低到高,地位均有不同,下五旗的接触子弟们终生都在为了抬起而努力,所谓的“抬旗”,于他们而言是光宗耀祖。

八旗子弟之间这种阶级关系,让上三旗成了人们的向往,而上三旗出身的人,则天然就有优势,并且自傲。

八旗之间并非是一直以来都和睦可亲的,他们时常因为待遇不公而发生摩擦,可到底,他们都是捏在皇上手中的军队,只要皇上表现出些许亲近某一旗的倾向,则其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甚至于是施琅培养组建起来的海军,都被编入了“八旗”之中。

【所谓的“旗”,是游牧民族军队的一种编制,率军之人都不称呼为将军,而是旗主。】从小美的信息整合中可以得知,“八旗”之制乃清军入关以后,满人的文化结合汉人文化后酝酿出来的畸形产物。

通过“八旗”,将满、蒙、汉军皆融入这个体系之中,这本是一件有利于民族融合的举措,却因其注重阶级分明,上三旗与下五旗之间的地位不对等而产生了较为恶劣的影响。这一种影响若是长期持续下去,虽于帝王权柄无碍,却碍于国之军力发展。

军队制度的改变现状还不是胤礽有这个魄力去动的地方,比起如同庞然大物一样的八旗之制,他还太过稚嫩,想要改变它,得从点滴做起,好在他在最适合的年纪,迈出了第一步,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