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思孔还在上奏中提到了一个较为敏感的话题:官民矛盾。

官民矛盾,是造成百姓造反,威胁社会稳定的最重要因素。

大清的官员在百姓的心目中,往往是高不可攀的,百姓不理解政令会带来什么,只知道自己的日子越来越苦,天灾人祸的降临令他们的日子雪上加霜,于是心怀怨愤。

缓解官民矛盾,仅仅依靠地方官德行高还不够,还需要开启民智以令官民之间可进行沟通,依靠律法,可以使地方官做到公私分明。

丁思孔的上奏,在一片成熟雪灾的奏折中尤其醒目。

谁都知道江苏是最严重的受灾地方,可江苏按察使金镇在监督江苏布政使巡抚丁思孔时,上奏夸奖了江苏对灾情“应对得度”,甚至用了“江苏百姓凝集一心,共抗灾情”,“众志成城,令臣心生动容。”等句式。

有了这样一份优秀的治理例子在前,丁思孔的奏折有了“实践”的说服力。

也正是因为对江苏灾情的重视,这份奏折先是到了内阁手中,又送到了康熙手中。

内阁学士们不会因为丁思孔所提意见不合适而压着奏折不上报,是生是死,一切皆在于丁思孔,与他们何干?

胤礽也瞅见了这份奏折,康熙见他关心江苏灾情,心里冒出了个念头:若是保成见到这奏折,怕是赞成丁思孔所写的。

然开启民智四个字,说得容易,所带来的后果又岂是三言两语能够道清的?